12月6日,天空飘着小雨,合肥市蜀山区龙居山庄小区的一套三居室内,却暖意融融。
“这几天天气不好,我来把阳台上的咸货收起来。 ”93岁的汤玉兰老人躺在床上休息,儿媳妇李效苹一边在阳台上忙活,一边和老人聊着天,“这是托老家亲戚买来的鸭子,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吃咯。 ”
儿媳的唠嗑声、儿子观看的电视声、取暖器的吱吱声……在声声“喧闹”中,时光轻快而慢慢流淌着。
“几十年了,房子的变化太大了。”汤玉兰告诉记者,“我一共有6个孩子。现在,每个孩子都住在楼房里,老大和老小家都得有120多平方米呢。6个孩子家,我轮流住着。想想40年前,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挤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墙是用黄土、石灰等混合起来建成的土打墙,窗户多是用木条做成,冬天的时候用白纸糊上。 ”
正在观看电视的汤正东是汤玉兰的第3个孩子,今年已经63岁了。从记事开始,汤正东就总感觉家里潮乎乎的,一到冬天更是又湿又冷,有时候就算外面雨停了、天晴了,家里的泥巴地还是湿的,小孩子经常走路摔跤。
“我结婚之后,一大家子还挤在一起。我们的20181129/5648.html">新房就是一间只能放下一张一米二宽小床的隔断房。 ”1979年,李效苹嫁给了汤正东,她回忆说,那时候老房子没有自来水,每天都得挑水做饭、洗澡。一天至少要四桶水,挑回来,累出一身汗。让李效苹印象深刻的,还是老房子的“简陋”:没有任何的装修装饰,大敞间一个,也没有像样的厨房,做饭的地方和卧室连成一体,更不提有什么家具了。
改革开放之后,收入水平提高,大家都攒钱盖新房。“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有了儿子,也有了两间平房,家里还添置了衣柜、双人床之类像样的家具。 ”汤正东坐在布艺沙发上,喝了口茶,笑着说,“当时,生活空间富足了些,但上厕所仍是一大难题。冬天的晚上,得走上几十米路才能到自家的旱厕,一边打着手电筒一边解决问题,不仅冷还得格外注意,可别一不小心掉下去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汤正东的住房又迎来了一次巨变——2005年,一家人告别小平房,搬进新楼房。 90多平方米的房子,清新明亮,洁白的墙壁上挂着装饰画、宽大的餐桌上摆放着各种零食、整洁的厕所里设备齐全、燃气热水器全天候保障热水……家里的每个角落都透露着幸福生活的模样。
“从原来的土房、瓦房到现在的阳光三居;从之前的只求遮风挡雨之所,到如今的改善型住房,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汤正东一边说话,一边将眼神落在了电视机旁的照片上,照片里七八岁的男孩与几个月大的小女孩正在整洁明亮的房间内玩耍,“这是我孙子和孙女,宽敞的住房不仅是家人生活的空间,也是孩子玩耍游乐的场所,这张照片就是在客厅里拍的。 ”
之前,汤正东的儿子跟父母亲住在一起。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一有空就会回来看看,一家人有说有笑,很温馨。
矗立广厦千万间,人民安居尽欢颜。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的居住面积迅速增加,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日益改善。数据显示,201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7.4平方米,比1981年的5.85平方米增长了5.4倍。
几十年的时间里,汤正东一家虽几经移居,房子换了又换、家具不断更新,但“幸福家”的内核却始终没变。
“一回想,日子真是越来越甜了。原来要说能住进这么大的房子,是想都不敢想,而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现实,冬暖夏凉,明亮舒适,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汤正东说。
“现在的日子真叫是唱着过啊!左邻右舍不但都住进了环境良好的小区里,而且出门就有健身场所练练筋骨,社区工作人员还经常给我们上岁数的人送来关怀……”汤玉兰话音未落,儿媳妇就接过话茬:“妈,一会中午帮您在家洗个澡吧,我来把卫生间暖气先给您打开。 ”
(责编:赵春晓、夏晓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