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万千年味家国情】变迁的习俗,不变的家国情怀

2019-01-31 21:24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万千年味家国情】变迁的习俗,不变的家国情怀

王传涛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又到一年春节时。

春联已经悄悄贴到门楹,春运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春晚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老人们做了年糕、炖了肉等待孩子们的归来,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和外地打工的农民工,有的已经回到了家,有的正在奔波,有的正在抢票……所有这些,都说明,年已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

古代人是如何过年的?王安石在其诗《元日》中描述了一幅最具中国古代特色的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放鞭炮、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挂桃符,真是好不热闹。

再说说小时候对春节的童年记忆。我是80后,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小的时候,每年每户都坚守着千百年以来的年俗,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小年之后开启“过年模式”,如童谣里所唱的那样: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那个时代,过年是一个既定程序,每个家庭都在用这样的程序进行倒计时。

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是让人最为兴奋的事情。在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里,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只有过年才能有好吃的,只有过年才能连续吃十几天的大鱼大肉,只有过年,才能收到家长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红包,也只有过年,才能不停走亲戚串门,听不尽的夸奖与恭维话让人高兴……以上所有,都可以称之为年味。

现在,似乎所有的身边人都在吐槽年味变淡的现状。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除了学生和教师,似乎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正常工作,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机器,仍然在开足马力不停地运转。同时,以上那些小时候的过年记忆,也逐渐被新的形式所取代。年俗已经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的趋势——有些落后的年俗已经被禁止,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年俗已经被抛弃。

社会文明的发展,决定了风俗的更新换代。鞭炮在许多城市被明令禁止,人们感慨没有了鞭炮的味道与声音,这年过得没滋没味;大年初一拜年、大年初二回娘家等过年方式,也被如旅游过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所取代。近几年,过年风俗更是玩出了新花样——智能手机普及之后,集五福抢红包、看春晚摇红包等形式,成为了新的年俗。

也好,习惯也罢,只是社会文明的具体形式。任凭过年的风俗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植入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不会变,对于中国年的信仰不会变。每家每户对团聚的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对2019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不会变。

正是有这样的家国情怀,春节才以强大的凝聚力驱动了30亿人次的春运,奔波万里只为短暂的相聚。也正是因为有了春节,中华民族与东方文明才有了区别于其他地区和文明的最为隆重而浩大的群体仪式,我们的灵魂也才有了一个集体归宿。(责任编辑:郭素萍)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