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送外卖,怎么了?
背景:这几天,一篇题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文章刷屏了。名校毕业生,外卖配送员,两种身份让一些人产生“错位感”。
中国青年报发表范娜娜的观点:
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张根的炒作,是哗众取宠;有人觉得这不过是贩卖焦虑的行为艺术。张根接受采访时也承认:“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名校毕业生就该是有所作为,做社会栋梁、国之英才;去送外卖简直就是自暴自弃、浪费资源——长久以来,这种价值观让名校毕业生焦虑惶恐、步步维艰,随时害怕被同龄人抛弃。但那些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正确性又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谁规定了人生就必须是如此书写?张根拒绝被单向定义、循规蹈矩。他在文章里自述:“我现在已经来到了你告诉我的底层,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这不仅是年轻人的桀骜不驯,更是让自己积极投身另一种人生实践,去试错,去探索,去折腾,去反抗,去证明,希冀完成一场华丽蜕变与自我变革。面对社会规训与他人审视,张根式的倔强和坚持即便不能获得掌声与认同,也不应该经受冷嘲与热讽。在写字楼里刷着公众号,喝着鸡汤,完成所谓心灵的升华,与真正出发做自己的行动派之间,他已经站在了后者的行列。迈出这一步的勇气,抵得过习惯站在制高点品头论足的万千人。张根用4个月的外卖员经历,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种另外的可能。
小蒋随想: “端起碗吃饭,放下筷骂娘”,直指那些不知感谢、翻脸无义之人。循着上述思路,某些人一边对北大毕业生送外卖嬉笑怒骂,一边又打开外卖APP点餐,盼着外卖小哥赶紧送餐果腹,这种人的言行,是否可鄙?许多人经常接受外卖小哥的服务,却看不起后者,表露出一种深深的狭隘,折射出没有洞悉到社会与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打动某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那么,不妨说点更现实的——不少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建筑工人、月嫂家政的收入已超过许多小白领。因为,这些工作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需要吃苦耐劳,在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正变得越来越珍贵。放眼西方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也是平等的。反观我们中的一些人,肩不能扛,坐办公室挣死工资,看不起狭义的“劳动者”与多劳多得,算不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再看北大毕业生送外卖,说明张根“头脑发达,四肢也发达”。对张根而言,职场选择范围更宽,他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是优势。北大的确是名校,但名校毕业,不意味着直接进入“成功”的保险箱。名校毕业生同样可能存在困惑,可能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张根做了他想做的尝试,较之某些眼高手低,宁可在家啃老,也不从基础做起的人,强得多。张根还年轻,未来的他有权利更有能力做出进一步的选择。无论如何,做对社会有益、有贡献的奋斗者,就值得尊敬。
小蒋的话: 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