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迪丽热巴的蓝绿色眼线上热搜了,不得不说色彩真的是有魔力呀,热巴这样浓墨重彩的艳丽面庞配上冷色也多了几分清凉和安静。
夏天最适合清凉感的装扮,让人向往无尽的海滩和清凉的泳池,也是最适合使用冷色的季节。氧叔带大家来认识一下“冷感”美学。
冷色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所有的冷色都位于色相环上绿色到紫色的那半圆内。但是冷色与冷感之间有所区分,并不是只要使用冷色就是“冷感的”。
举个例子,蓝色和绿色虽然属于冷色,但是提高饱和度和密度,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热烈的,只不过这种热烈是一种深沉的痛苦的感觉。
所以,色彩的感觉并不仅仅关乎于色彩的选择,而是和色彩的性格、氛围、搭配等都有关系。先给大家介绍几位“冷感”的艺术家,来帮助大家理解一下。
爱德华·霍普的疏离冷感
爱德华·霍普是美国1920年代的画家,他的画面充满了克制和疏离的清冷气质,仿佛写满了孤独。他的作品少不了的几个元素是窗户、光感还有静止的画面,像电影片段的截图一般。
画面里的人物虽然身处同一空间,但实际上没有交流,人们关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会交谈,也不会对视。这其实跟当时美国社会的背景有关,当时的美国人开始习惯都市的“陌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不受束缚,却也跟他人没有太深联系,每个人都仿佛一座孤岛。
这种克制和疏离,塑造了霍普画面中的冷感。同样的气质,氧叔想起了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有颗爱红尘的心,但知道红尘与她无关,隔岸观花,临水听琴。
宝钗吃的“冷香丸”,也有这种美感。冷香丸是取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在次年春分这天研末,并用雨水这天的雨、白露这天的露、霜降当天的霜、小雪当天的雪各十二钱,再加蜂蜜、白糖调和,制作成龙眼药丸,放入旧瓷坛埋于花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
宝钗早已看清了自身的命运,也对那情深意长难以动心,外里冷,内里热。冷的是待人接物滴水不漏,却处处留有一分退路,热的是欲望,是不甘困于大观园里。姿容妍丽,周身却带着冷意。
就像霍普作品中的色彩,不突兀,也不浓烈的清冷。
大卫·霍克尼的通透冷感
相信很多朋友对大卫·霍克尼的”泳池系列“都不陌生,毕竟这幅画在马男波杰克的片头还曾经出现过。
大卫·霍克尼作品中的冷感一方面来自色彩的使用,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这个稳定的画面模型。四平八稳,犹如一个正方形盒子,均衡、理智、秩序。
这一点上跟维米尔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属于冷色调画家,维米尔的所有作品都建立在一个正方形盒子般的模型中。
这种恒定的画面语言塑造了他们作品里属冷的气质。
大卫·霍克尼的冷感,还来自于他的色彩使用技巧。如何让一块蓝色变得更蓝?他的做法是引入对比色,跳脱的鲜红色小面积点缀,反而衬得其它冷色更加的冷了,同时画面也更加通透。
所以,冷感并不是一味的堆砌冷色,有对比的色彩才更有层次。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客观冷感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是来自冰岛的艺术家,特别喜欢把光线、水流、空气这些自然的元素运用到作品中,但是呈现出来的面貌确实未来感和科技感的。
看过他的作品你会发现,冷感一定不是直接且尖锐的,正像是“cool”和“cold”的区别,不说破,不点明,才有玄机。是一种中立,遥远距离的冷感。
他的冷感来自于材质。冰块、湿润的水流、玻璃,无时无刻不在折射观者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考又是冷峻的,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自然与我们的关系,还有我们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
材质的冷感只是一小部分,态度上的冷感才是核心的,这是一个关于距离感的命题,把自己抽离出来保持距离、保持客观,才能把事物看得更加明晰。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运用这样一种“冷感”美学呢?
“冷感“美学如何运用在生活中
首先,就像我们开头说的,冷感一定不是质地厚重的,所以轻柔材质适合拿来打造冷感风格。
亚麻、雪纺、铜氨丝等材质,不仅轻,而且有着良好的亲肤性。飘逸且轻柔,自带距离感。
色彩的选择方面,不饱和的冷色最能打造冷感,中国配色里有许多这样的美丽冷色,都很适合夏天来使用,另外,薄荷绿、草绿等绿色,更容易购买,也普适性更高。
薰衣草紫搭配薄纱,不会过于甜美,也不会过于柔媚,很冷感。
不带色彩倾向的颜色也很适合,如白色、黑色、灰色。结合材质更是可以打造出丰富层次的冷感,比如不同肌理质地的白色层叠搭配也会非常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