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vogue给几位当红女明星拍摄的一组黑白照,有点儿最近大片里的清流感。这组黑白照褪去彩色外衣,每一个人的五官的细节和轮廓都更好的展现了出来。
从 1826 年法国人尼普斯拍摄出世界首张黑白照片,到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银版照相机,再到后来各种各样的相机和彩色照片的问世,人类开始慢慢有了比画更加写实,更加便捷地来记录各种事物的方式。摄影起初是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受到的艺术,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变成了大众也能享受的艺术,现在爆火的滤镜和美颜也是大家享受摄影的产物。
但是滤镜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摄影的本质。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记录的是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滤镜却扭曲了事物的原样,拍出来的照片和实物不相符,于是渐渐的有人开始对滤镜产生了反感,毕竟谁都不喜欢被欺骗。
那我们今天就回归本质,讲一讲摄影中最经典的黑白照片与黑白艺术。
在摄影刚诞生时,照片只有黑、白、灰这三种颜色,直到1861年5月17日,历史上第一张彩色照片在苏格兰皇家学院展出,这张照片里是一条苏格兰花格呢缎带。即使后来彩色照片的颜色越来越鲜亮,反映出来的实物越来越真实,黑白照也从来没有被人们抛弃和遗忘,甚至很多艺术家还有着单色情节。
美国摄影师爱德华维斯顿曾说过黑白摄影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它能拍摄出比肉眼所能看到的更细致清晰的影像;二是它能迅速地记录在良好的光线条件下显得极其完美的物体;三是一张好底片被精心印制出来后能获得丰富的影调层次,从而真实地表达出物体的表面结构[1]。
拿马思纯和周冬雨的照片举例(不捧不踩不比优劣,先说左后说右)。
先看眼睛,两人的眼神都很有光彩,但思纯的眼窝更深,眼头处的阴影就更浓;再看鼻子,马思纯的鼻骨要更高一点,所以鼻梁左侧的阴影也更加有层次感,山根起点也高,周冬雨则比较模糊;最后看嘴的部分,马思纯唇峰突出唇颌沟明显,嘴角更尖,周冬雨唇部则没太多阴影层次。
总的来说,马思纯的骨感更重五官更大比较难轻盈,走纯少女感总觉得哪里不够,稍微胖一点就显得很壮,轻熟风可能更合适;而周冬雨则是小骨架小五官淡颜系,更适合精灵少女或文艺少女的风格。
如果是带上彩妆的彩色照片,两个人的骨量和风格看起来就没太大差别。
所以,黑白照对于观察骨相来说会比彩照更有帮助。因为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人类眼睛对黑白的辨析能力较色彩更为出众,即使1/1000000W的微弱光线,视觉神经也能够捕捉到,黑白具有优先唤醒视觉神经感知的特性[2]。通过各种黑白明暗的变化,我们能够更好的捕捉到人面部骨骼与结构的高低起伏,起承转合,毛发和皮肤的质感也更明显。
黑白照下的女神们,神秘又优雅,视觉重点也都更多的放在了五官和脸上,每一根毛发感觉都很清晰,也不需要担心肤色和妆容的搭配,更能凸显人物的气质和美貌。
其次,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黑白照片将缤纷的彩色世界转换为朴实的黑白天地,将事物以纯净的艺术语言呈现在观者面前,由于色彩的缺失,信息量变少,就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会更观者更多遐想的空间。比如春夏这张照片,她本身就有一张带着故事性的脸,左边浓烈的色彩让我觉得这是一张很美很艺术的照片,而右边让我更想知道照片中的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和时代,有怎样的想法。
这张黑白照真的美到我了,充满了神秘感,引人探究她究竟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除了摄影艺术对黑白有着放不下的执着,我国古代艺术对黑白的运用也是登峰造极的,最典型的就是水墨画,用简单墨色和留白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图源:易从字画)
现在水墨动画也在逐渐崛起,是动画界的一股清流,也是我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越来越好的产物。这是CCTV"相信品牌力量"的水墨动画广告,图片压缩的厉害,大家可以去看看原版视频,很有意境很震撼。
要是说将中国画与摄影结合在一起的人,那不得不提一下郎静山,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极富盛名,拍摄的画作就像水墨画一样,有画意和诗意。
(云深不知处)
(柳舟)
还创造了“集锦摄影”,所谓“集锦”,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用暗房技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派和的影像结合在一起,有点像现在的PS技术了。
(湖山揽胜)
那么,黑白的艺术在我们照相时该怎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