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专栏-
不一样的特约记者
不一样的新鲜内容
如果你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投稿
也许下一个专栏作者,就是你
邮箱:lmx@ylzbl.com
作者/姜东瀛
一
最近,爱奇艺主导的《破冰行动》破圈层爆屏,涉警剧口碑赢得一轮高峰回归,成为社交货币,各项传播数据,在初夏炎炎中冰清玉爽。
涉警剧能引发自来水效应和分享、推荐欲望,此况久违,十好几年没这样了。
观剧体验的极致,就是剧中人物让外界印象深刻,填充了观剧者的心理账户。本来抱着走马观花,随便看看的零预期甚至是负预期态度,却被硬生生掰过来而深陷下去,上瘾到不可自拔的地步,这么看剧,如获至宝,易引起极度舒适。
在这个地表最强剧《权游》都能烂尾的年头,见好就收留念想,助益于身心健康。发现一部好国剧,跟俘获一个优雅的对象谈一场短暂的恋爱,惊喜相似,因为每天都会惦记那40分钟乘以2的在一起。
二
中国的电视剧从业者,应该基本同意这样一个事实:就内地和香港来说,警察职业剧的类型热度,在创作和市场两端,以及不同的年代,几乎从来没有式微和边缘过。
所有关于职业的悲欢离合,在电视剧和电影的两栖取材范围里,只有警察的故事,来了去,去了来,反反复复。
这不难理解。生活里,“警察抓贼”,在孩童的疯跑打闹里,是最受欢迎的COS设定,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都曾鼻涕啷当,在小伙伴堆儿里,傻乎乎站队过这种拟人化的安排。
1980年以后出生的男人们更会了解,射击类电竞游戏第一次的全球流行,不是开山大作《三角洲部队》,而是依托警匪为符号意义,展开激烈对抗的《COUNTER STRIKE-反恐精英》。
在人们先天性的潜意识里,紧张、刺激、悬念、反转、正邪较量、人性变幻的故事期待和娱乐需求,如果要锁定到现实主义的观感维度,那第一落点的联想反应,一定是去寻找警察或者警察人格的对标。
无疑,给警察及其对立面的画像、解构、设计、延展,能为很多故事载体的构思和传达,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三
但是,无以为继的困境,也没多省心。
警察母题的故事源枯竭,比其他题材有过之而无不及。香港电影在主题立意上长期的没落,这便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过,香港警察电影,还是比同类电视剧拍的好看多了。《无间道》系列,《寒战》系列、《风暴》、《拆弹专家》、《冲锋队之怒火街头》,这些故事的精致和才华,在电视剧上看不到。
看不到的原因很简单:警队、警员戏的粗浅挖掘,和其他元素的混乱搭配以及过量开发,对香港故事的丰富性形成伤害,观察这类港剧会发现,节奏拖沓磨叽,桥段幼稚傲娇,八九十年代的梗照搬照用,人物思维简单、肤浅、直线、低幼,与剧情无关的镜头闲笔和台词废话特别让人累心,让人抱有浪费时间的负罪感。
这些戏,忽视了华人世界对香港地区的审美经验。
信息闭塞的时代,我们看港警剧是一种感受;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喝彩的港警剧,最起码,应该区别于前作的各种模板套路,人物形象可不可以更朴素一些,角色关系敢不敢更开放和新颖一些,能不能让台词更有网感,更有信息量,更有趣,而不要“那,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这种片儿汤话。电视剧里,说不出脱口秀的话,这个咱们认,但说出生活化的语言,会减少很多审美痛苦。
大湾区时代,港剧拿下内地观众的手艺,不能再陈词滥调了。
四
公平说,《使徒行者》前二十几年的港警剧,当年觉着不错的,现在回头看,质量参差不齐,相当数量,存不住经典价值,经不起岁月鎏金和艺术沉淀。九零年代,《刑事侦缉档案》,以及由此衍生的《都市刑警》《无敌先锋》让陶大宇、郭可盈、陈锦鸿、古天乐等一干TVB明星刷屏,《O记实录》、《国际刑警》也是铺陈出了警队团体出战的火爆场面,《鉴证实录》《陀枪师姐》刻画了专业男女警察在工作关系中形成的感情关系,这些内容打中当年的观剧痛点,的确很吸引人,更赶上了内地收视供给不足的红利;零零年代,就算没有内地涉警剧的大发展和大尺度,《学警雄心》、《学警出更》、《法证先锋》等剧目,也着实让人疲倦,很多东西在重复、循环上演,;一零年代的作品开始有内地三大视频网站入局了,内容泛滥的背景下,港警剧不是疯狂玩儿烂卧底梗,就是祸害飞虎队,飞虎队玩不动了,现在就玩警务处下面的西九龙总区和PTU。
看到《铁探》错乱的“劳模”主题建构,以及动不动就把“权斗”、同僚相互倾轧摆在毫无遮掩的、公开化台面的低水平剧情设置,我的心就哇凉哇凉,难道,香港的编剧们,不看内地宫斗戏和党争戏的么,小学生选班委,都比你们给出的剧情世界精彩。至于办的那些个案子,对付的那些个所谓悍匪,简直不忍直视。记得小时候看香港反派配角的戏,最喜欢吴廷烨的冷峻和张狂表演,然而他在《铁探》里的出现,其存在就像个AI,谁想看人工智能演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