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方女王
那是2013年五月一个普通的凌晨,伴随着疲惫而来的,还有一种恍惚感。
一场连续5个小时的脊柱矫形手术过后,梁益建的身体已经透支。他在休息室里用两把矮小的板凳,支起一张简陋的“床”,胳膊当枕头,蜷缩着身体睡着了。
这一幕被梁医生的同事拍了下来,日后成为无数自媒体的素材来源。
梁益建长着一张普通人的脸,留着利落平头,身穿蓝色手术服,戴着医用口罩。
由于常年拿手术刀,他的掌心长出了厚茧,不止如此,从指尖到虎口,手掌的每一寸肌肤,都有黄土颗粒般的触感。
每天的手术都异常艰难,那种感觉像是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对身心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但在他心里,自己不收这些病人,又有谁收?
他太了解他们的痛苦了,他不能拒绝他们。
每每面对心生绝望的患者,他都会用近乎沙哑的嗓音说:“我可以给你治好,请放心。”
而无数个漫长漆黑的夜晚,这些患者留给梁益建的,仅仅只是沉默的背影。
在梁益建内心深处,一直所坚持的便是他曾说过的:
“我没什么大名,我就是个小医生,治病救人才是头等大事儿。”
梁益建,出生于四川的一个矿工家庭。一家七口都是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清苦。
小时候的他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每当这时,母亲就无奈地对他说,“儿子,我们想给你看病,但真的没有钱。”
父亲经历过多次矿难,身体近乎残疾,最后肋骨断了都没钱医治,胸腔畸形。梁益建眼看着父亲的身体日渐衰败,那种撕心裂肺的疼,至今仍让他难以忘怀。
那一刻,梁益建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医生,为普通老百姓们看病。
父亲的患病经历,成了他从医最原始的动力。长大后的梁益建没有忘记年少时的志向,从骨科硕士到神经学博士,他夜以继日地学习专业知识,攻克医学难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毕业后,许多国外的医院和研究所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高薪厚职纷纷而至。
面对诱人的机会,梁益建果断放弃了国外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成都,在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做起了一名普通的骨科医生。
梁益建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奔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与手术室之间,脚步飞快。
他不敢懈怠一分一秒,只因他的病人过于“特殊”,他们是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在许多医生的眼里,已是不治之症。
面对“被禁忌的领域”,梁益建选择了迎难而上。对他而言,好医生的职责就是给老百姓治病,治别人不敢治的病。
就这样,他开启了“救命”的漫漫长路,只为让他们挺直脊梁。
梁益建主刀的第一例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是在2008年。当时,他接待的大多是普通骨科病人,直到一名12岁的女孩曾李来到他的面前。
在梁益建看来,女孩的病情早已超越了医学书上记录的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肺功能衰竭、无法自主呼吸,必须要吸氧才能维持生命。
曾李的父母近乎崩溃,找到梁益建:“梁医生,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希望,不论是什么结果,我们都不怪你。”
可这个“希望”对于梁益建来说,近乎是苛求,因为女孩的病情在脊柱性矫形领域已是手术禁忌,手术的风险极大,最终极有可能导致瘫痪或者死亡。
即使是在医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对于极重度脊柱性的手术也没有成功的先例。
一边是医学上的禁区,一边是患者家人急切的求助,最终梁益建硬着头皮告诉曾李的父母,容他考虑一个星期再做决定。
一周之后,梁益建决定为曾李做这个风险极大的手术。
他曾表示是孩子的眼神最终让他选择了手术,他无法接受这个年幼的生命即将死亡时那种绝望的目光。
记者问:“当时有多大胜算?”
他坦言:“当时并没有胜算,只是有一种爱心,这是属于医生的责任。”
决定手术后,他把这个难度极大的手术分解成8次大手术和几十次小手术。
当时的梁益建刚刚回国,还未正式安家。
为了这次手术,他索性在医院附近的小区租住了房子,不管是半夜两点钟还是四点钟,他都会立马赶到现场。
那半年多的时间,梁益建和病人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
最终,手术煎熬了八个月才取得成功。
这是梁益建救下的第一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人。
如今曾李已经20岁,是成都一所高校大四的学生。正是梁益建为她做的长达八个月的马拉松式手术,才开启了她完全不同的人生。
这例手术,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例突破教科书的极重度畸形矫治禁区的手术,梁益建攻克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的诸多禁区。
而他的职业生涯,也因此发生了转折。
从一名普通的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性矫正,梁益建称自己为“拓荒者”。
所谓的“荒原”指的正是那群原本被世界遗忘、抛弃的重度患者,他们因为梁益建的出现,看到了远处的希望。
“我太了解他们了,我不能拒绝他们。”
“救人”的漫漫长路,对梁益建而言,才刚刚开始。
每一例患者的治疗,都是一个极其漫长磨人的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信任,考验双方的坚韧与耐心。但坚持过后,患者迎来的是重生式的转变。
“他没钱,我也没钱,你等我集够钱就去接你。”
2009年,有一位来自偏僻山区的小伙子刘仁富,因强直性脊柱炎而导致极重度脊柱畸形。
当时他的身体弯曲达153度,身高只有1.1米,头挨着膝盖走路。去过很多医院,每次听到的结果都是“没有办法,整个中国都治不好”。
他四处求医,到处碰壁。
疾病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理上的折磨。
走在路上,刘仁富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外星人,许多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他跟姐姐说,如果三年后自己的病还没治好,他就去死。
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候,刘仁富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梁益建医生的报道。他打听到了联系方式,用手机拍下了自己的照片,以彩信的形式传给了梁益建。
见到这位身患重病且家庭困难的病人,梁益建一口便答应了下来。他对刘仁富说:“我现在没钱,等我给你集点钱之后一定给你治疗。”
梁益建找到自己的有经济能力的朋友,阐明了刘仁富的情况,并说:“一分我也不嫌少”,他甚至还在自己平时喜欢喝茶的茶馆进行募捐。
2010年,梁益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为刘仁富募捐了1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并驱车7小时到大凉山把他接到成都,为其实施了手术。
做完手术后的刘仁富,身高从1.1米变成了1.7米。他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病可以治好,站着走回家。
现在的刘仁富是一个理发师,他终于可以“抬起头”做人,直面新的生活。
他说:“如果有需要的话,我愿意拿我的命去换梁博士的命,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在等着他去救助。”
梁益建曾坦言,他认为好医生就是要有做人的道德。来到这个世上,做一个有正气,有医疗道德的人,坚持做正能量的事情。
他怀着这样的信念,不断创造着奇迹。有业内同行说:“梁益建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自诩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2017年2月8日,梁益建成功当选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这个奖该给别人啊。”这是梁益建脑海里浮出来的第一个想法。虽然自谦“小医生”,但他的成就却无人能及。
从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他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
每当看到患者站起来的那一刻,梁益建就感到无比的幸福,他感叹道:“他们变回了正常人,中国少了一个残疾人,多好。”
登上“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后,梁益建的QQ每天都会弹出“申请加为好友”,只要是咨询脊柱侧弯的,他都会通过验证。
谈及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感受时,他笑着说:
“出名了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大多数咨询者在打来电话之前,都是处于放弃的状态了。
当知道有人能够治疗这个病症时,又重拾起生活的希望。现在有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存在,我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了。”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
他从那个一个个绝望的人的眼神里,看到自己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收下了一个又一个患者,也收下了一个又一个牵挂。
骨科病房的脊柱畸形病人有60%都是“异乡人”,这些带着头盆环牵引的患者被梁益建亲切地称呼为“天线宝宝”。
“哟,又长高了哇,来量一下长高了好多呢”。每每看到病人,他总是一口川普,从兜里摸出一个卷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繁重的工作之余,梁益建常常会与患者们交流到凌晨,无论多晚,他都会耐心地回复信息。
为了锻炼病人的肺活量,缓解他们的孤独,他自己花钱,请音乐老师来医院教病人唱歌,他要求每个人去练习唱歌都必须签到。
春节他会和病友们一起度过,早早地下好汤圆,只为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梁益建是患者口中的再生父母,他一直很小心地行走于这条“救人之路”,让患者在被治愈的过程中,获得一份尊严。
尽管累,但他说自己永远忘不了一位患者对他说过的话:
“我只想看看帮助我的人长什么样子。”
梁益建的存在让这些人看到了消失已久的希望。他的善良,将苦苦挣扎在濒死边缘的灵魂,重新拉回到他们的生活轨迹中。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
从2008年至今,梁益建从患者身上总结出一整套经验,逐渐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他却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寻找病人,定期去贫困山区义诊。
很多极重度畸形患者还未来得及治疗,就已经死去,这是梁益建所无法接受的。每当听说某某地方有这种病人,他就会想尽办法联系到他们,亲自去接。
在每个病人进行手术的前一天,他会把患者的片子拍到自己的手机里,带回家不停地看。
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四处奔走,竭尽全力为患者争取费用的减免,更是常常自掏腰包为病人贴补生活费。
面对每一个患者,梁益建都以对生命的敬畏,成为人们口中的“矫正天使”,他用最朴实的感情感化了一个又一个无助的灵魂。
每天手术结束后,疲惫的梁益建还亲自为患者揉搓脊柱,仿佛他们是自己的亲人,许多病友亲切地喊他“梁爸爸”。
可这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原本和自己并不相干。
有人问他到底图什么,他就笑着说: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诊治的病人能够挺直了腰杆,像普通人一样身心健康的活着,让别人看不出他曾经是脊柱侧弯的残疾人。也希望他们今后治好了以后,回到生活当中去,也能够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看着梁益建面对患者时的那种由衷的笑容,不禁让人心生感概,这才是医者真正的人文关怀。
为了给贫困患者更稳定的救助渠道,梁益建的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在他的努力下,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
如今的梁益建已不再需要四处化缘,他可以全身心的将精力放在手术方面。
尽管自己年龄大了,但他仍然以最大的热情,对待着医学工作。
在梁益建眼中,没有功名利禄,没有贫富贵贱,有的只是一个个弯曲的脊梁,和那一双双渴望生命的眼睛。
只要看到自己能够救治更多的病人,让他们重新站起来,挺直腰板。
他,就心满意足。
如果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界发出的道德圣典,那么《物理论·论医》则用中国人的古语道出何谓“医者的人文素养”: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梁益建,就是这一“医者”的最好诠释。
人这一生都在修行的路上奔走。真正的修行并非是脱离尘世,远赴深山,而是身处红尘,依旧心存善念。
善,有时一抬手就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做,就能照亮一个人的一生。
从2008年至今,他让3000多位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患者挺直了脊梁,得到了重生。
他像是一束暖光,用善良与责任照亮许多伤心绝望之人的前行之路。
他像是一汪清泉,用真心与理解宽慰了许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灵魂。
几年前的《面对面》采访临近结束,记者问梁益建:
“你现在做成了你小的时候,尤其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你渴望成为的那样的医生吗?”
梁益建摇了摇头,回答道:
“我觉得还没有,因为好医生这条路没有尽头。”
部分资料来源:
央视《面对面》 专访梁益建:打开被折叠的人生
红星新闻:央视《面对面》专访成都医生梁益建
华西都市报:《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他用医者仁心撑起上千患者的脊梁”》
图片来源:网络、《面对面》专访视频截图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选
陈坤|网红女舰长丨巩俐丨贝聿铭丨颜宁
郑渊洁| 小虎队丨梁博丨谢霆锋|郭晶晶
杨丽萍丨宁静丨华晨宇丨陈志朋丨王源丨姜文
张国荣丨许嵩丨褚时健丨王昱珩丨武夷三杰
张云雷丨陈果丨陈冠希丨吴青峰丨俞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