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为救国,建设是为兴国。革命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建设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就这么简单。理解了这个历史逻辑,就能真切地理解毛泽东和他的时代。因为,毛泽东是穿越和推动两个时代向前发展的灵魂性人物。
四声炮响与中国之命运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四声炮响,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第一声炮响是英国人打的。
1840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是轻轻的一击。这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从此陷入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境地,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
这声炮响,把沉睡的中国从东方老大帝国的迷梦中惊醒了。“不仅激起了农民的排外反应,而且激起了几乎中国政治、知识等各界精英人士这样一种情绪,即现状必须彻底改变。”为寻找出路,中国人接连尝试了许多办法。从带有传统色彩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学习吸收西方器物技术的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改良,到清王朝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新政,都因为没有成效而归于失败。
第二声炮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响的。
1911年(辛亥年)10月 10日深夜,立志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新军,炮轰清王朝的湖广总督署,不仅吓跑了总督瑞澂,也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王朝。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人是孙中山。
听到武昌起义的炮声,有一位刚从湖南农村来省城长沙读书的 18岁中学生,立刻到长沙的起义新军里当了名列兵。不久,孙中山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位青年以为革命成功了,便退出军队继续求学。这位学生当时默默无闻,后来人们都熟悉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中华民国建立后,没有了皇帝,但封建军阀们把持中央和各地政权。在中央,有人想当皇帝;在地方,则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从 1912年到 1949年,中华民国这个国号在中国大陆叫了 38年。在 1928年之前的 17年间,控制北京中央政权的军阀首领,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变换。出任过总统或国家首脑的有 7个人,当过总理的有 26个人。政府内阁变动次数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有 47次,其中最长的存在17个月,最短的只有两天。“城头变幻大王旗”,都是靠枪杆子说话。所谓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局势乱得一塌糊涂,看不到尽头。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衰颓的命运。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连创建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当时先进的政党国民党,也陷入了苦闷无计的窘境。这时候,传来了又一声炮响。
第三声炮响是俄国人打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从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发出的炮声,传到中国后,先进分子从炮声中捕捉到新的文明曙光。率先看到这缕曙光并认它作方向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北京大学的教授。跟在他们身后下决心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年轻人中,就有来自湖南的小学教师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名言,就是毛泽东后来说的。
要走俄国革命道路的这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建党结社。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 10年间,有两次建党结社的高潮。第一次是 1911年到 1913年,据统计,当时基本具备近代政党性质的团体便有312个,但这些政党和团体大多啸聚一时便烟消云散了。第二次是 1919年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前后,在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旗帜感召下,全国知识分子搞起的政党社团多得数不过来。大家都在为拯救中国寻找出路,希望按自己的方案来改变中国,进而复兴中国。
1921年 7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个政党成立时的领头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28岁的毛泽东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3名代表之一。代表们的平均年龄,正好也是 28岁。当时全国只有 58个党员,在 4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沧海一粟。
但这个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硬是像原子裂变般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经过 28年的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终于夺取了全国政权,创建了一个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