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40年来,广大中央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推出“改革开放40年·国企轨迹”系列报道,敬请关注。今日推出第九篇《从中国速度中国高度到中国质量:中国建筑“建”证40年》。
2018年4月至11月,历时8个月,中国建筑以“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见证中国建筑改革发展成就”为主题,开展了“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活动邀请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高校师生、社会公众,从雄安项目启动,在深圳项目收官,跨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8个国家,走进37座城市,参观50余个超级工程(包含9个海外工程),以最强劲的音符传播着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的好业绩、好行为、好声音,彰显着中国梦的时代气质和精彩乐章!(点击文末图片 进入专题)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中国建筑的发展壮大,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
1984年4月,时为“华夏第一高楼”的深圳国际贸易大厦顺利封顶,比预期工期整整提前一个月,创造了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中国建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采用滑模先进施工工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从此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代名词。中国建筑不仅是“深圳速度”的开创者,也是特区精神的开拓者。
2018年4月,在千年之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仅用112天完成雄安第一标建设任务。中国建筑对雄安新区发展模式,进行开创性的探索,采用投资、建设、运营、基金管理一体化模式,为项目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投资商、建造商、发展商与后期运营服务商的角色,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宏图变成现实,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雄安质量”和“雄安模式”。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分明传递着这样的气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气质。过去,中国建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今天,中国建筑依然开拓创新,奋斗进取,奋力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国建筑砥砺前行的每一步,都讲述着凤凰涅槃的精彩故事。
中国建筑投资建设和运营发展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市场化洗礼——雄关漫道真如铁
先行者总是先遇到难题,经受挑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次带有革命性的改革,中国建筑从此开启了走向市场竞争、迈步国际化经营脱胎换骨的求索之路。
1982年6月,国家机关进行调整改革,撤销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组建原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为中央、国务院机关中第一批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被推向了市场化的浪潮之中。
刚刚转战于“大三线”建设,对于大多数子企业来说,计划经济“坐商”的意识根深蒂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去市场“找米下锅”无依无靠的“行商”。等不得、靠不上、要不来,怎么办?惟有靠自己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两条腿走路,调整市场布局,走出来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走出去”到海外历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抓机遇求存图强。当时的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四局等许多企业还分布在内地三线、四线城市,生存紧迫感让他们调整力量,率先进入深圳、厦门、珠海、广州等开放城市,抢抓发展的机遇。
思想的解放,带来发展的破局。1984年中建三局缔造的“深圳速度”,树立起中国建筑的品牌,巩固了中国建筑在高层、超高层建筑领域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以至于中国建筑在后来深圳地王大厦施工中,创造了“两天半一层”的90年代新的“深圳速度”。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工程建设中,再创“两天一层”的世界超高层建筑施工新速度。
1986年中建二局在核电施工领域实现突破,联合日本前田建设株式会社、法国CB公司和中国核工业部华兴公司组成的HCCM核电合营建设公司,中标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大亚湾核电站土建工程。从大亚湾出发,走向岭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中国建筑在学习中走出了一条适应、提升的超越之路,打造出核电“金名片”,作为我国少数几个同时掌握核电、火电、风电、水电、清洁能源电厂等各类电厂施工技术的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下的求索之路,只有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获得别样的风景。
1985年的香港,房地产正在节节攀升。能否用承建支撑地产,用地产带动承建,变“承建一条腿”为“地产+承建两条腿”来拓展中海集团的前途?中海集团的领导层达成了一致意见。经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基础上,彼时的中海人,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叫“海宝花园”的项目上,1985年6月,中海集团投资1.15亿港元,在香港独资开发首个房地产项目。海宝花园,成为中海人实现梦想的新起点,也是中国建筑投资开发业务的新起点。
“只有与巨人同行,才能成为巨人”原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习历练、传承创新是企业成长的不二路径” 。
1985年北京国贸一期工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招标,当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拥有报名资格,就连80%的专业分包也被外国企业抢去。法国SAE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商,中建一局屈居主分包商之位。多种多样的建筑结构形式,数以万计的先进机电设备,数十个控制系统和装置等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见所未见。学习、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中建一局在该项目总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00余项。在二期工程中,虽然还没有拿到总承包权,但已经具备与法国SAE公司、布依格公司、日本大成公司和香港保华公司等国际上著名承包商同台竞技的能力。国贸第三期的总承包权则稳稳掌握在中国建筑手中。
“走出去”积蓄力量。中国建筑早期的海外开拓,主要是利用多年在国外承建经援项目建立起来的友谊,寻求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并以工程进度快、质量好、造价低向国际承包商发出挑战。1979年中建总公司与伊拉克政府成功签订了一个住宅项目、一个糖厂项目的劳务总协议。这是中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向国外输出的劳务合同。1984年中建总公司以“贷资承包延期付款”方式在伊拉克总承包了第一个大项目,即合同价为1.74亿美元的凯菲尔·希拉菲亚项目(四坝工程)。随后又夺得合同价为2.24亿美元的新辛迪亚坝水利枢纽工程和合同价为1.64亿美元的北加齐拉灌溉系统工程,总结经验、借鉴外商承包运作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施工技术,从发展劳务合作入手,开始向建筑工程承包、总承包业务发展,在中东、北非、港澳地区进行全方位开拓。
“虽然国际化经营的道路荆棘密布,充满艰辛和困苦,中东和非洲时局动荡,但中国建筑依靠的是坚守精神和卓越品质,赢得认同、赢得市场”原中建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易军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