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历最丰富的德国空军元帅 微笑阿尔贝特(1)
阿尔布雷希特·凯塞林(Albrech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6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元帅,外号 “微笑阿尔贝特”,他是纳粹德国众多将军里经历最丰富的;他统领空军侵略波兰、法国、及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在转任陆军元帅后,是纳粹在南欧总司令,统筹在地中海周边所有战事指挥,包括:北非战场战事;接着,在意大利他强悍作战防御盟军,让盟军吃尽苦头;最后他还领导德军对盟军进行中欧会战(即是德国保卫战)。
波兰战役
在波兰战役时,凯塞林与北集团军协力而支援其地面作战。平常在部队演习时所演练的对敌空中与地面部队,对敌通信联络与后方勤务设施的攻击,都能在波兰战役中获得实.效,而使这一战役很快地胜利结束。虽然“战略空战”在战役准备的参谋作业中也扮演了极大的角色,它在这次闪击战中却极落后于战术空军的作战况且也没。有远程目标可攻击。因此重轰炸机也被使用于对近程目标的轰炸。在所有飞行部队与陆军炮兵的集中轰击下,波兰军队的抵抗力即于1939年6月27日崩溃。为此,凯塞林被颁发骑士铁十字勋章。
法国战役
1940年2月,凯塞林出其意外地接任了在西线的第二航空队的指挥权。这一调职又使他与曾在波兰指挥过北集团军的费多尔·冯·博克上将有了密切合作的机会。这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法国都是攻击区域且迅速地一一陷落。值得指出的是,为了警戒各次渡河对比利时和荷兰要塞的攻击,伞兵部队和空降部队于是实施首次空降作战。
虽然这时的情况很容易就可以攻击到海岸,但凯塞林的任务却更加困难了,因为克莱斯特的装甲团奉命在敦刻尔克的前面停止前进。这时凯塞林虽然将他的飞行部队和高炮部队全部使用以期歼灭被围的英军,但终究没有能成功,因为缺少了陆军的作战。这样英国就能把30多万部队撤退到英吉利海峡,而充作日后成立新军的基干。在西方战役的末期,凯塞林所部的攻击目标是在第一线、后方地区和在英国,而且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940年7月19日,凯塞林越过上将一级而被晋升为元帅,这是对他与其部队的一种特殊奖励。
2经历最丰富的德国空军元帅 微笑阿尔贝特(2)
英国战役
西方战役结束之后,第2航空队司令部设在布鲁塞尔,准备实施对英作战。凯塞林为抵前指挥又把前沿指挥所设在多佛尔对面的灰鼻角。在此期间,凯塞林认为作战初期皇家空军很可能为保存实力而采用规避战术,将战斗机主力配置在后方。而德国战斗机由于航程短,飞不到伦敦以外远地区掩护轰炸机作战。这样,失去掩护的轰炸机也就无法实施大纵深攻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他提出攻击英国首都伦敦,认为英国为了保存伦敦,甚至会把最后一架战斗机也投进去。而一旦英国战斗机应战并因此受到削弱,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就能顺利地实施纵深攻击。但是,希特勒却拒绝采纳其作战方案,下令空军攻击英格兰南部和东南沿海附近的目标。
1940年7月10日,第2航空队首次以强大兵力攻击英国南部的军事目标。8月13日(鹰日),德国空军出动1485架次飞机在英国南部狂轰滥炸。许多德国飞行员把不列颠诸岛的地图画在机身上,并加上“伦敦…8月15日…完蛋”的字样,大有一举轰平英国之势。接连数天,整个英格兰南部上空充满了战斗的喧嚣。英国的机场和飞机生产速度都已经跟不上损失速度了。这时,一架迷航的英国夜间轰炸机误炸了柏林,希特勒和戈林大怒,命令轰炸伦敦。
8月24日,凯塞林命令轰炸机编队在战斗机的掩护下首次空袭伦敦。9月初,大规模闪电空袭伦敦达到高潮。按照戈林的命令,凯塞林每天都集中450架以上的远程轰炸机实施昼间袭击。在这场混沌的大破坏中,伦敦3个铁路终点站被摧毁,对外的铁路运输严重瘫痪。然而,英国空军的危机过去了,以民间生命的损失换来了空军战斗机的生产的恢复。到9月15日,凯塞林的轰炸机已消耗一半,其战斗机损失更惨,已无力担负空袭伦敦的任务。9月30日,凯塞林部最后一次大规模空袭伦敦。不列颠空战的失败使希特勒无限期推迟实施“海狮”计划。1941年6月,第2航空队被调到波兰和东普鲁士地区,准备进攻苏联。
巴巴罗萨
看起来好像是个奇迹似的,在1941年5月底以前所有对英国作战的部队部又补充齐全,而可以对苏联作战了。在这一次战役中,凯塞林元帅和他的部队又奉命与东线中央集团军的博克元帅协力。凯塞林在对其部队作轮流使用,曾竭尽全力支援中央集团军突破一切危机,而迅速地向明斯克相斯摩林斯克突进,一直冲到了莫斯科的大门。 每次战役开始,都由凯塞林指挥的航空队首先进行狂轰滥炸。开始几次战役比较顺利,但到莫斯科战役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莫斯科的秋天多雨、浓雾,对德军的进攻极为不利。德军的轰炸收效甚微,而且人员、物资损失都很惨重。凯塞林为了改变被动局面,曾几次驾驶飞机突袭莫斯科,探索在恶劣气候下增强轰炸效果的办法。他要求对地面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尽管如此,对莫斯科的轰炸仍没有得到使希特勒满意的效果。
北非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