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电(しんで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帝国海军研发的单座拦截机。震电的螺旋桨被放在了飞机的后部,以独特的前翼式设计特地为了拦截高空的“B-29”轰炸机。在1945年(昭和20年)6月完成了第一架试作机,在同年8月份试飞期间战争结束,因此未能参加实战。机体编号为“J7W1”。
构想与研究
1942年(昭和17年)到1943年(昭和18年)间,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空技厂)飞行机部的鹤野正敬大尉试图摆脱过去传统,并且为了能大幅度提高性能开始勾画了一种前翼式战斗机。一般的设计都习惯把发动机,螺旋桨和武器装备都集中放在飞机机身的前面,从而使得飞机的尾部显的相对空旷。新型的战斗机废除了过去的水平尾翼,而把其挪到了主翼的前面。武器被留在了前方,但是发动机和螺旋桨都被设计在了飞机的后部。这样子的布局从某种程度上尽量利用了全部的空间,同时也尽量缩小了同等装备机体的体积。另外一个考虑也为了减少前方的空气阻力从而为了达到过去普通设计所达不到的速度优势。
虽然当时不少世界其它国家也作了前翼式飞机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美国柯蒂斯莱特的XP-55“上升者”,意大利安布罗西尼的SS-4,和英国玛尔斯的M.35/39“蜻蜓”,但是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投入实用。海军航空技术厂内的不少研究人员也批判了这种设计,部分人则指出“这种自然界都没有的形状肯定有它自身的缺点,鹤野他却没能注意到这点”。但是为了对抗美国的新型机体,大部分人也只能同意了继续开发这种过去从没试过的飞机。
1943年(昭和18年)8月,震电的模型首次在风洞中进行测试。1944年(昭和19年)1月末,作为样式机的小型滑翔机“MXY6”完成了从一千米高空的滑翔测试,至此完成了初步基础研究任务。此时的日本海军也大致预测到了美国轰炸机群将不断来袭击日本本土的事实,同年2月开始了制作震电试作机的计划,并且把开发任务同时委托给了刚刚完成陆上反潜巡逻机Q1W“东海”研究的九州飞行机公司。
研发历程
1944年(昭和19年)5月,为了拦截B-29重型轰炸机,日本海军正式下令了“十八试局地战斗机震电”试作机开发计划。海军当初要求震电的图纸在四月份就完成,然后在1944年末就进行试飞。为了达到月产三百架产品的目标,九州飞行机一度计划在鹿儿岛县周围的奄美大岛,种子岛和熊本县召集超过五万名工人,不少为女学生来工作。因为当时金属的稀缺,还考虑了将来利用铁来作为主要制作材料。
1944年6月16日,日本本土北九州的八幡市迎来了首次B-29的袭击,设计小组在当地观察了对方飞机的特征。1944年11月,九州飞行机厂聚集了多名技术人员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常一年半的作业,构制了将近六千张设计图纸。同月,一名在访的德国亨舍尔公司的技师对原来的图纸作了几点量产化的改进。原本为震电所预订的“Ha-43”(ハ43)四二型引擎(二千一百三十马力)的三菱重工名古屋工厂因为当时的“东南海地震”和美军的空袭使得工厂基地严重被毁,从而大幅度耽误了开发过程。1945年(昭和19年)3月,福冈县的大刀洗机场被袭,九州公司连夜把飞机零部件转移到了同县的筑紫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