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丰年。今天,北京等北方多地又下雪啦!气象预报显示,华北等地将现今冬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雪。
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贫雪”状态后,北京从大年初二开始,连下三场雪,而且最近这两场都是路边、屋顶可见积雪的“实在雪”,让人大呼过瘾。人们的微信朋友圈,纷纷被雪景照刷屏。
雪后美丽的故宫博物院。
北方最近为啥频繁下雪?
14日的这场雪,是10天内北京下的第三场雪。北京市气象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大家注意出行安全。根据市气象台14日11时发布的最新预报:下午阴有小雪,南风二三级,最高气温零下3℃;夜间阴,北部地区有小雪转晴,南风二级转北风三四级(阵风六七级),最低气温零下6℃。15日白天,北京将有4级左右偏北风,体感较冷,防寒保暖工作仍不可忽视。随后北京将迎来好天气,气温稳步回升。
蓝蓝天工作室了解到,根据北京市南郊观象台的历史数据,自1951年以来,立春节气之后北京下雪的平均日数、平均积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呈减少趋势;算上今天这场雪,今冬雪日达到3天,将是2000年以来北京下雪日数并列第三多的一年。
无人机拍摄的北京市延庆区玉渡山雪景。
不止北京,北方多地都在12—14日迎来雨雪天气。是什么带来了这轮降雪?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近日由于南支槽东移,将水汽向北输送,再加上渤海地区有东风将水汽输送过来,冷暖气流交汇,使得华北黄淮地区水汽条件比较好,有利于降雪的形成。
“在此轮雨雪天气过程之前,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小于常年平均值,这次雨雪过程结束后,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或将接近常年平均水平。”陈涛说,“对北京地区而言,近两年冬季降雪偏少,今年北京降雪与去年相比略有改善,此轮降雪过程结束后,北京地区降水量将接近常年同期水平。”
陈涛提醒,目前正值春运返程高峰,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将对交通运输以及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雪天路滑、能见度低,公众应注意防范雨雪天气对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关注最新气象预报和交通信息,自驾返程应注意路面积雪和结冰,谨慎驾驶。
2月14日,山西省河曲县喜迎瑞雪。(任兴旺摄)
气象台“官宣”初雪有标准
大年初二(2月6日),北京就迎来了初雪,但当时市区内降雪不明显,网友调侃那场雪下得像“头皮屑”“足足下了一分钟”。很多人心里更倾向于把12日的那场降雪当成真正的初雪。
有人就向蓝蓝天工作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明明没飘几片雪,气象部门就说达到初雪标准了?这标准为啥跟我们的感受有些不一样?
气象专家介绍,北京地区的初雪是有一套标准的,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就可以确定为初雪:
其一,全市20个人工站中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
其二,城区5站(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均观测到有降雪现象;
其三,城区5站中的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0.1毫米。
2月6日,由于20个人工站中已有多于10个站点出现零星降雪,从气象意义上来看“达标”了,可以“官宣”初雪。
据气象部门监测,北京12日的降雪量级达小雪级别,平原地区降水有0—1毫米,山区1—2毫米。你可别小瞧这小小的1毫米,1毫米降雨可能没什么感觉,但1毫米的降雪足以让屋顶见白、让路面有积雪。从公众直观感受上来看,这才是像样的初雪。
不管从哪个标准看,只要下雪了,咱就高兴!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迎来降雪,气象业务人员在测量雪压和雪深。(林志桃摄)
降雪量1毫米的雪有多大?
好奇心重的你,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几毫米的降雪量,到底是怎么测量的?
据蓝蓝天工作室了解,气象上说的降雪量,是指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花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
那么,足以让屋顶见白的1毫米降雪量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这里就要说到另外一个气象专业名词“积雪深度”了。通常,大家判断有没有下雪,首先是看天空飘没飘雪花,然后就是看地面等物体上有没有积雪、雪有多厚。积雪深度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雪的厚度,是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它是一个随着降雪增加不断变化的数值。
通常情况下,1毫米降雪能积多少雪,与地面温度和雪中的含水量等因素关系都很大。如果地面温度较高,雪落到地面就立马会融化,不能形成积雪;如果雪中含水量大,积雪就相对薄一些;反之,积雪会深一些。直观上来说,就是有些雪捧在手里容易捏在一起,适合堆雪人;而有些雪即使使劲捏也特别容易散,堆雪人相对困难些。
据统计,12日0时至12日14时,北京市平均降雪量只有0.5毫米,城区平均0.6毫米。为啥不到1毫米的降雪也能让屋顶和路面变白、甚至有较厚的积雪?主要是因为这次的雪比较干,水分含量少,比较蓬松,所以积雪效率较高。但“干雪”不好捏,即便抓一大把在手里捏,最后也剩不了多少。
14日这场雪,从预报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来看,都要大于12日的雪。这几场雪,让人忍不住想感叹一句:好雪知时节,当春乃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