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六千米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2019-02-03 05:07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本报北京2月1日电  (记者吴月辉)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于今年1月31日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今年的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一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介绍,本航次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航次之一,历时74天,航程1.2万余海里,这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和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5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稳步提升。观测网内的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经稳定获取连续5年的观测数据,不断刷新我国观测网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时间记录,而且观测平台更加多样化,既包含了实时潜标和实时浮标等固定观测平台,也包含了剖面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平台等,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的全覆盖,并建立了实时观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应用平台。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服务国家深海科学研究、气候预报预测和海洋环境预报的能力显著增强。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2日 06 版)

(责编:袁勃、曹昆)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六千米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六千米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手机人民网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六千米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推荐阅读

中国航天:星舞九天“一线牵”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人类对浩渺无垠的宇宙充满好奇。随着现代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能力日渐增强。中国嫦娥四号在奔月旅途中,将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讲述地球近邻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故事。 【详细】

中国人来到了太空11月上旬的珠海航展期间,首次对外公开亮相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展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他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征,去探索太空。当指挥员倒计时口令传来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向祖国和人民敬了个庄严的军礼。【详细】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