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校農結合”辟出高校扶貧新路徑

2019-02-01 20:03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作為地方高等院校,如何聚合高校資源,打贏脫貧攻堅戰。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利用高校的人力、智力、科技、平台、消費等資源優勢,通過採購貧困村貧困戶農產品,激發農戶內生動力﹔配套技術培訓、科研成果轉化、實習實訓等基地建設,志智雙扶推動產業扶貧,開創定點採購、培扶產業、基地建設等精准扶貧模式,助推平塘縣毛南族貧困群眾率先脫貧出列。

“配額換定單”,

讓更多貧困村農產品互補配送

“配額換定單”即由學校分配一定供應份額給流通企業供應,換取流通企業代表學校到貧困地區定量採購農產品。“配額換定單”讓貧困村農產品可跨區域互補配送,解決學校需求品種多,一兩個定點村難滿足的問題,有利於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形成。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推行“配額換定單”,流通企業從其它地方配送來的品種比此前直購多四倍,換取流通企業到學院定點幫扶村採購農產品總金額增長近四倍。

建立“孵化中心”,

搭建採購統一配送平台

購買產品是校農結合基礎。學校與黔南州農信社(農商行)聯合,建成集網上定單、線上支付、產品監測、品種追溯、遠程培訓、貸款融資、統一配送平台為一體的“校農結合孵化中心”,利用高校智力資源與金融資金結合。孵化中心分“互聯網區”和“實體展銷區”,互聯網區配套購運一體化服務等功能,實體展銷區配套冷鏈、倉儲、售賣一條龍服務平台。孵化中心加快校農結合“精准扶貧軟件”自主研發進程,在貧困農戶和學校職工產銷間搭建交流平台,雙方通過手機APP實現線上訂單、線下配送校農結合“互聯網+”。

打造“綜合示范區”,

穩定校農產銷關系

隻有穩定的生產基地和穩定的消費市場,才能建立長久穩定的產銷關系。學校與地方聯合建設“校農結合綜合示范園區”。示范園區按“田園綜合體”格局進行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突出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勞動,構建景觀吸引、休閑聚集、農業生產、居住發展等特色功能區。示范園區分“生產區”“加工區”和“中間連接帶”三個部分。“生產區”由地方完善基礎設施,學院配套了科研成果轉化、種養示范等項目建設基地,引進了貴州雨虹、藤纏樹、元匯、興源記、雲茸、創眾興等多家生產型企業﹔“加工區”引進貴州康之源、妙勺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已試產投產﹔“連接帶”沿鄉村公路主軸,按“點軸衍生”模式,沿線布局不同特色產業帶,實施“一路帶兩區”。

開展“重大課題”研究,

推廣校農結合實踐成果

圍繞貴州省教育規劃“校農結合”重大課題,學校與貴州財經大學共同開展“貴州‘校農結合’助推脫貧攻堅及產業革命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課題完成對貴州省各地“校農結合”模式的調查研究,形成了《貴州“校農結合”助推脫貧攻堅及產業革命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校農結合模式”單列進行“解剖”,總結了“購買產品是基礎、產業發展是根本、基地建設是平台、示范引領是方法、固化供銷是關鍵、鄉村振興是目標”等發展規律,形成了《貴州“校農結合”扶貧模式研究》成果。

開設脫貧攻堅專題課培養脫貧攻堅人才

學校在高年級學生開設“脫貧攻堅知識”專題課,課程以《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一書為主要內容,以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脫貧攻堅重要指示內容為主線,通過解讀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重要戰略部署要求,結合實際介紹各地脫貧攻堅先進經驗模式、脫貧攻堅基本知識和工作技巧,提高大學生對脫貧攻堅的認識,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課程分四個專題,分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中央、省脫貧攻堅重大戰略部署”解讀、“新時期脫貧攻堅模式、先進典型擷英”、“脫貧攻堅能力培養”,將省委脫貧攻堅“五步工作法”以及脫貧攻堅基本技能、知識等進行傳授。

推進校農結合精品“文軍扶貧”

學校利用獨山花燈戲傳統音樂曲調和唱腔,自創自編自演“校農結合助推毛南族脫貧奔康”獨山花燈戲。花燈戲以“校農結合”志智雙扶、精准扶貧為主線,以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校農結合”優秀駐村蹲點干部帶領毛南族同胞脫貧致富事跡為原型,用花燈歌舞進行表演,動聽的唱腔、優美的旋律、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廣大干部群眾的喜愛,在全省首屆大學生戲曲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和“最佳編創獎”。學校以舉辦“貴州省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智庫名家·貴州學術年會”“貴州省寫作學會扶貧攻堅調研學術論壇會”為載體,組織多名著名作家深入貴州“校農結合”發源地,獲得一批“校農結合”優秀文藝作品和論文。

扶貧讓學院成為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高校

學院以“校農結合”,助推毛南族率先脫貧作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高校”為重要載體,將“校農結合”融入到校園環境、教學科研、實踐實訓、服務地方、思想教育、文化傳承等“三全育人”過程中,在全體師生中廣泛開展“123456”育人行動,即“一條道路”“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人人”“五個認同”“六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校農結合助推創建受到全國創建驗收組、國家民委和省州等充分肯定,被評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緊扣“八要素”

讓振興農村產業革命實現新突破

在省委“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要求下,學校“校農結合”緊緊圍繞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接、基層黨建“八要素”,啟動實施校農結合“十大工程”建設,助推農村產業革命。“科技興農工程”“科技攻關工程”等十大工程推出一批服務“三農”科研成果,對接一批服務“三農”產業項目,建立一批“三農”合作基地,打造一支服務“三農”智力團隊。

組織萬名師生

參加貧困農村“冬季充電”行動

發揮民族地方師范院校優勢,利用寒假,動員師生到貧困鄉村開展“冬季充電”行動。借助“校農結合”實踐經驗,圍繞貧困農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農村適應技術培訓﹔發揮“民族雙語班”和“雙語宣講團”少數民族語言優勢,圍繞文字脫盲、政策宣傳“脫盲再教育”﹔依托精准扶貧獲資助貧困大學生,動員他們到自己家鄉開展“感恩”活動﹔根據教職工生活需求,組織到貧困農戶家中採購“年貨”﹔開設“流動課堂”,將要傳播知識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轉化PPT,編寫成貴州山歌、快板、花燈戲、對聯、圖畫等老百姓喜聞樂見方式﹔與黔南州農村合作社合作,將金融“大篷車”開到貧困村百姓家門口,推動“校農結合”向縱伸發展。(陳治鬆)


(責編:鄧慶雨、陳康清)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