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锂电池产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安全问题引多方关注
补贴新政实施后,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面临着价格战激烈、产能结构性过剩,动力电池回收滞后等问题。于清教表示,而关税下调和合资股比放开,吸引跨国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入。诸多危机与压力下,全产业深度洗牌已开启,出局者将越来越多。
新能源汽车安全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制造、充电设施等全链条的系统工程。梁锐强调,确保电池安全不只是电池企业的“本职”,整车企业更是责无旁贷。
11月21日,第六届中国(青岛)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正式召开。会上,与会嘉宾分析了目前锂电池的现状,并对深度洗牌与开放大势下,新能源电池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加以解读。
“2018年被‘寄予厚望’:‘新能源汽车消费元年’、‘造车新势力元年’、‘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元年’等类似词汇屡见各种媒体。”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锂电“达沃斯”组委会秘书长于清教表示,这些表述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在新能源技术与市场发展的热潮下,能源革命新时代已然开启。
锂电池产业进入洗牌期 企业要存活需练好“内功”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新能源车得到迅速发展,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第一。2018年,在汽车市场整体遇冷的情况下,新能源车成为拉动车市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车累计销售86.01万辆,同比增长75.59%。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坚定而明确”,于清教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我国新能源政策已开始引领国际产业布局与技术革新,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投资布局的重点,而新能源电池行业也成为新蓝海。
根据真锂研究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销量突破77万辆大关,其中国产电动车实现锂离子电池装机33.62GWh,同比增长21.24%;2018年前8个月,这一数据已达到23.5GWh,同比增长92.47%。不难看出,新能源车型的逐步走强,直接带动了锂离子电池的爆发性增长。
“然而,随着补贴新政的实施,新能源行业进入后补贴时代,我国新能源电池行业也面临着价格战激烈、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动力电池回收滞后等问题。此外,关税下调和合资股比放开,吸引跨国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入。诸多危机与压力,全产业深度洗牌已开启,出局者将越来越多”, 于清教直言不讳地表示。
对此,欣旺达集团副总裁兼动力电池板块总裁梁锐深表赞同,他说,在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要求降价的“双重夹击”下,动力电池企业如果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只有出局。“动力电池企业必须要练好‘内功’,推动产品技术升级,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谈及如何降本增效时,比亚迪动力电池厂厂长孙华军指出,未来真正的电池成本达到稳定,就来自所有材料能够稳定回收,而不从矿产里面提取,这将是未来电池成本真正达到最低的时机。
确保锂电池安全是本能和底线 整车企业责无旁贷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爆发性增长,锂电池安全隐患问题开始集中显现。进入2018年以来,电动汽车燃烧爆炸事故频发,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及业界的高度重视。10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消息称,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督促相关生产企业实施召回5次,包括24个车型的3.56万缺陷车辆,缺陷原因多为电控和机械故障。
对此,国务院派驻国资委大型企业原监事会主席刘顺达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令人非常担忧,安全是质量的基础。“我们要意识到,新旧动能的转换,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三元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热和安全性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锂电“达沃斯”学委会主席其鲁强调,“我们做了二十多年实验,在实验室依然无法解决三元材料作为储能电池,大量搭载在电动汽车上。”
能量密度的提升和成本降低,不能以牺牲使用的绝对安全为代价,否则就会成为阻碍整个行业发展的毒瘤。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程君表示,把电池做好,追求电池使用条件范围内的绝对安全,应该成为电池供应商的底线和本能。
具体来看,“保证电池安全一个是预防,一个是控制”,孙华军解释道,企业在设计中,应尽可能保证电池系统的安全性。除了电芯设计之外,也应在材料、工艺制造等系统层级多加防护。同时,企业还需从绝缘设计、灭火装置,以及主动防护等角度,尽可能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安全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制造、充电设施等全链条的系统工程。梁锐表示,确保电池安全不只是电池企业的“本职”,整车企业更是责无旁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责编:王晴、胡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