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俊德: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传承民族精神 奋斗新时代
国庆前夕,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这一刻人们再度记起了这个名字。此时,距离林俊德去世已经整整6年。
某试验训练基地原研究员林俊德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就像扎根大漠的胡杨,他在戈壁滩一扎就是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中国人要搞自己的“争气弹”!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年仅25岁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机测仪器。
冲击波测量是确定核武器效应和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这种仪器是什么样子,当时谁也不知道。年轻的林俊德当场表示:“科学的东西谁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
为解决动力问题,他整天苦思冥想,就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最终从街头电报大楼的钟声中得到灵感。他决定用钟表式发条作动力,搞中国式的压力自记仪……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将军依据林俊德测得的冲击波数据,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林俊德常说:“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一是机遇,二是发狂。国家有这个舞台,让我搞核试验。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地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想着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林俊德已年近半百,但依然甘当拼命三郎。
1987年,他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器试验中,带领项目组发展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他及时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
求真求实,一丝不苟。这是林俊德一辈子养成的科研习惯,也是他毕生遵循的做事准则。
为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经常刚做完实验,有害气体还没散尽,他就手捧相机出现在实验现场。有次实验,74岁高龄的他由于专注拍摄,被轨道绊倒在地上,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林俊德却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作为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一直到去世前的最后几年,林俊德还一直致力于思考和谋划基地技术的发展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直接关系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举足轻重,影响深远。而这份工作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
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后,林俊德骤然紧张起来。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因为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林俊德怕手术治疗耽误时间,几次拒绝医生提出的手术方案,问医生能否采取中医治疗。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院士在病房里与死神争分夺秒,9次要求下床工作,在电脑上连续整理科研资料近3个小时、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后,溘然长逝。临终前,林俊德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国防科研试验,我很满意。”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院士为此坚守一生。但从那一刻起,他再也不用隐姓埋名,因为“林俊德”这三个字早已镌刻在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丰碑上!(记者 张 强)
(责编:王绍绍、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