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嘉兴10月30日电(记者 胡小丽)一方面是中国核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公众对涉核项目的恐慌甚至抵触,如何在二者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成了当务之急。30日,“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8年涉核公众沟通交流大会”在浙江海盐举行,来自行业内的院士、专家带来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在当日的主旨报告中提出,广泛有效的公众宣传、科学合理的公众参与、真实准确的信息公开、完善有力的舆情应对、实现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是当下形势对涉核公众沟通提出的新要求。
图为:2018年涉核公众沟通交流大会现场。 胡小丽 摄
近些年,受海外核事故影响,国内公众越发谈“核“色变,不少涉核、涉辐射项目频遭“邻避效应”难落地,核电污名化日益严重,凸显的一大趋势是,公众意见逐渐上升到能够决定一个涉核项目的去留,这迫使涉核公众宣传与沟通的相关研究被迅速提上日程。
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最常见的是关于核安全的科普宣传,但效果与影响面往往有限。“如何使公众科学理性认识核安全是科普宣传的关键点。”张廷克强调,达到“理性认识“的方式不能再停留于初期的单向告知,而要借助更多其他的渠道,如推动核知识进中小学教材、组建涉核公众沟通的高端专家团队及时回应社会的疑问和关切、加强与国内主流媒体的联系和沟通等。
图为:学者正在做分享。 胡小丽 摄
就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进行了更为细致地探讨,其认为,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科普,“要换位思考,人们为什么心存疑问或恐惧,找到了原因,我们就能在公众沟通上对症下药。”
“核公众沟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我看来就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杜祥琬认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让公众“有话找得到地方说,有问题找得到地方解决,可以安心、放心”,才能化解信息沟通不对称矛盾,推进核电事业平稳发展。
关于涉核公众沟通,作为中国核电事业摇篮的浙江海盐在实践中提炼出了不少有效的经验,其中最大的亮点为“企地融合”。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核电已经和海盐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朱玮总结当地的涉核公众沟通已从单向的宣传沟通演变为全方位的融合沟通,“海盐的经济发展,公众的生活质量与核电行业息息相关,而核电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民众的支持与接纳。”
据了解,海盐县已成功创建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核电关联企业78家,有30家企业获得非核级供应商资格。2017年,该县核电关联产业总产值达260亿元,已成为当地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