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淄博:从老工业城市到“新材料名都”
改革开放40年·产城之变
去年,淄博作为山东省的“唯一”,从全国120个老工业城市和262个全国资源型城市脱颖而出,获批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年多来,淄博的表现非常亮眼:“工业精准转调”模式推动工业结构、产业层次、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绿动力提升”模式探索出集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污染减排治理于一体,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之路;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三最城市”模式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探秘华丽蜕变之后的淄博。
“练好内功”与“借好外力”迸发创新活力
走进齐鲁石化橡胶厂合成橡胶车间,24小时工作不间断。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国内主要合成橡胶生产基地之一,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设计生产能力达到了30万吨/年。
引导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快速发展,淄博“练好内功”的同时,不忘“借好外力”。淄博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说,针对科研院校少、人才短缺的瓶颈,淄博市实施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招引工程,先后建成先进陶瓷、高分子材料等5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设立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2处海外孵化器,形成“产业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基地”的创新发展模式,全市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17家、院士工作站86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2%,万人发明专利达9.7件。
“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提升竞争力
薄如蝉翼,贵比黄金,重于泰山。这是对东岳集团氯碱离子膜、燃料电池膜两张膜的形象比喻。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介绍,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手八年磨一剑,攻克了这一世界级科技难题,结束了我国氯碱工业受制于人的历史。
淄博市通过实施“存量变革”,实现“增量崛起”,围绕新能源、环保对氟硅材料的需求,集成关键要素资源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有机氟、有机硅下游高性能氟硅油、氟硅橡胶、氟硅涂料等开发力度,形成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体系新兴化、产业结构轻型化、产业发展绿色化“高、新、轻、绿”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占领行业制高点。在先进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及化工新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领域中的绿色制冷剂、增塑剂、耐火纤维等生产规模位居亚洲首位。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打造国家基地
在桓台县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山东东岳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两大系列近百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等各个领域,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淄博,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37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1%,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2.5%。于秀栋说,自2002年淄博市被科技部批准为综合性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以来,淄博通过“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探索新材料产业“蛙跳”式增长路径,成为全国63个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中唯一的“新材料名都”。
淄博正以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加快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于秀栋介绍,去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2316.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8.6%。到202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4000亿元,打造氟硅、聚烯烃、聚氨酯材料和工程塑料四大500亿级化工新材料集群,促进材料大市向材料强市跨越。(记者 王建高 通 讯 员 傅 斌 何意光)
(责编:王绍绍、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