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产经 > 能源 > - 正文

李大东:一生磨剑中国炼油业

2018-11-24 01:36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四十年前,石油炼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正好四十。

回忆起那时,李大东日前在人民网访谈时说,“1978年,确实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包括我在内,心情非常舒畅,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了。”“正好是壮年,精力比较好,一天工作16个小时。”

李大东接受人民网访谈(蒋建华 摄)

宽松的环境、专注的投入、行动的勤奋,终于收获丰硕成果。催化剂是石油加工过程的核心技术,李大东与同事合作研究开发成功的加氢精制催化剂(RN-1型),1989年获中国专利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N-1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外52套工业装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家族技术也发展到了7个系列8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500多套工业装置用于提高和改善各种油品质量。

轨迹的起点在北大

上小学的时候,李大东学习成绩并不好,都没能考上重点中学。上中学后,“稍微开了点窍,学习成绩一下就起来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李大东对数理化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他觉得发现这些公式定理的科学家很了不起。

1956年,18岁的李大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如果把我一生所进行的科学探索画成一条轨迹的话,这条轨迹的起点应该定在北大。”

北大优美的校园环境,活跃的学术氛围,图书馆巨量的藏书,满足了年轻的他如饥似渴的求知热情,他会经常就某个学术话题与同学畅快地探讨,也会经常扎在图书馆里贪婪地阅读,此时,他已经站在科学王国的门口,随时准备登堂入室。

他至今仍对北大求学期间自由的氛围津津乐道。在北大,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基础课有答疑制度,每个星期,讲课老师的助手都会答疑学生的问题,李大东几乎每周都攥一堆问题准备提问。北大教师讲课有一个共同点,除了课程讲得非常清楚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还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李大东听他们的课,感觉:过瘾、解渴。

北大这种传统的自由探索的氛围,与后来改革开放的宽松科研环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六年大学学习,为他进军科学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路走来有“贵人”

科学路上,李大东是幸运的,总能遇到“贵人”。“他们教我做学问、做科研、做管理以及做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将终生怀有感恩之心。”李大东说。

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科研引路人是闵恩泽,而培养李大东协调沟通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正确技术决策方面的则是武迟。

同闵恩泽院士一起研究工作(左二为李大东)

1962年李大东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石油科学研究院催化剂研究室。当时的研究室主任是闵恩泽。闵恩泽是我国炼油催化剂方面的奠基人,是一位治学非常严谨的学者。

李大东告诉记者,当时,他熬了几个夜晚,花了非常多功夫写好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交给闵恩泽,几天后拿到修改后报告时,他很是汗颜,此时的报告已是红字多于黑字。“闵先生逐字修改,我研读了几遍后,觉得改得有道理,这事对我震动非常大,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出手的东西,一定要反复思考,反复核对,反复推敲。”“只要闵先生修改过后的错误,绝对不能再出第二次。”

老师的精心指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让李大东脱颖而出。大学仅仅毕业两年,他就当上了课题组组长,是当时石科院最年轻的课题组长之一。1965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李大东作的“流动循环法研究环己烷在铂重整催化剂上的脱氢反应动力学”的专题报告,受到著名化学家、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侯德榜院士的赞扬。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受到权威的肯定,李大东坦承,“有点沾沾自喜。”

后来李大东才知道,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时自己还并不懂应该如何搞研究。1972年至1977年,李大东经常跟随时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武迟出差去工厂,武迟的言传身教,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工业,进而认识到科研必须与企业、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性。搞工业技术研究的人,如果不了解工厂,不了解生产装置,就搞不好技术开发。这段经历,对于他以后研发出RN-1及搞好技术管理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在1978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生活条件艰难,特殊的政治环境也让很多人无法安心做科研,但李大东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做正确的事,做能做的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研究院做了几年的科研管理工作,拓宽了知识面,了解了工艺,熟悉了工厂。

给学生做学术报告

闵恩泽、武迟等人对他的启发,以及自身长期科研积累的感悟,李大东也把它们影响到了他的学生。他曾一次次细致地修改了学生的学术报告,对回答不出问题的他们进行过毫无情面的批评。而且,无论多么繁忙,他都抽时间阅读文献,每次阅读都用红笔将一些重要的内容圈点起来,再传给学生。

十年磨一剑

改革开放,李大东迎来了他“非常辛苦的时代,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

1978年,燃化部解散,石油、化工两个部委分家,当时李大东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到管理部门,一种是回到研究室。“我当时是绝对想要再回实验室,为了回研究岗位,我专门找了两次当时院负责人侯祥麟侯老。”

在侯祥麟的支持下,李大东进入石科院新组建的基础研究室,担任基础研究室的主任工程师兼加氢催化剂组的组长,主要工作是做加氢催化剂研究和开发。侯祥麟是战略科学家,他认为,中国不能再走跟踪模仿的老路,要走向创新,走创新就得加强基础研究。这一点,李大东也深以为然。

1995年在锦州石化MHUG工业应用现场同石科院、SEI及工厂技术人员合影(前排左五为李大东)

80年代,中国炼油工业主要是加工大庆原油。大庆油氮多硫少的特点带来一个问题,催化柴油容易出沉渣,用于柴油发动机,会把喷嘴堵塞,这个问题影响面很大,必须解决。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