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跑到第七季的《奔跑吧》在澳门录制的好友特辑中落下帷幕。CSM55城2.4%的收视率再次刷新本季《奔跑吧》和2019季播综艺收视新高。同时,#奔跑吧收官#等五个节目热词登上微博热搜榜,在电视端和网络端同步掀起讨论热潮。
诞生于2014的“跑男”是彼时国内户外综艺节目蓬勃发展的集大成者,带动了一系列户外游戏类节目的出现。6年过去,市场和国内综艺制作环境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同类节目在市场调整和观众审美变迁中慢慢消亡。与此同时,玩法新、类型多样的节目源源不断出现。在这种极速变化的环境中,“跑男”不仅做到了第七季,更在多方面实现逆势上扬。
根据百度百科显示,《奔跑吧》第三季的平均收视率破2,收视份额最高超11%。毫无疑问,这个成绩足以让《奔跑吧》第三季笑傲二季度综艺市场。而对自身来说,全新一季《奔跑吧》的成绩较去年也有所提高,成为电视开机率下降、垂类综艺大行其道背景下的“另类”。
一档顶级节目如何打破自身桎梏?如何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用《奔跑吧》三季总导演姚译添的话来说,“以不变应万变”。这种“不变”指的自然是对好内容的要求不变,而“万变”则体现在节目制作手法、节目立意乃至与观众互动的新玩法上。推陈出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奔跑吧》的持续成功或许可以给综艺行业一些最根本的启发。
强互动性与社会性,
《奔跑吧》的“正能量”启示录
如果是“跑男”的忠实受众,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奔跑吧》第三季在节目主题上强调社会性和互动性,不论是“垃圾分类”、“熬夜特辑”还是“鞍钢父子情”都完美再现了热点事件和时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这种说法得到姚译添的证实:更写实、更年轻态是本季的核心词汇。
姚译添告诉娱乐资本论,前几季因为主题范围更广,往往是几百个选题里挑选12个,而后慢慢减少到100个里面挑12个,数量还是很大。恰恰到了这一季,因为目标比较明确,很多主题想要做就能够马上定下来。这种更加精准的选题方向大大精简了无用功,也让节目主题更加紧凑。
以第一期的“垃圾分类”特辑为例,当时团队看到国内有一两起相关报道,姚译添团队把新闻记者叫到一起商量,随后决定做垃圾分类选题,“虽然这个选题可能不是特别有趣,但是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试一下。”在姚译添看来,《奔跑吧》做到这个份上,不能一味迎合观众,应该做到一定程度的引领。
于是整个编剧团队7个人从学习垃圾知识、到垃圾场勘察、确定城市垃圾分类的范围再到策划,做了长达两个月的准备工作。如今说起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姚译添都能讲解得头头是道,“每个城市的环境、人群、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这里的垃圾如何分更符合这个地方,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统一标准。”为做到精准,团队一方面咨询了联合国环境署,跟联合国的专家聊议题,一面反复到垃圾场去体验,那个味道至今让整个团队难忘。
做到严谨的调查后,编剧团队再考虑如何将主题与游戏环节设置融合到一起,做到好玩又有意义。基于节目本身的明星优势,编剧团队以检查明星在酒店生产的垃圾、评选“垃圾大王”为开端引出话题。第二步将闻垃圾味道作为游戏一环,一步步吸引观众看下去,进而了解城市垃圾。“其实是为了让观众看看城市垃圾的背后是什么,如果你不分类最后有很多人替你来买单,希望唤醒大家的同理心。”
在原有快乐、好玩的氛围和成员阵容关系的基础上,新增宏大主题和内容上的升级变化,这在以往的跑男、甚至整个综艺市场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内容创意。
(《奔跑吧》系列总导演 姚译添)
而在整体包装上,《奔跑吧》第三季也有意进行提升。有观众注意到,本季节目的空镜头颇有质感,航拍、特效等让观众恍若打开某部大片。姚译添向娱乐资本论透露,本季确实按照很多电影的方式来包装,包括倒叙的剪辑方式、镜头拍摄和调色,甚至用的机器设备都是完全按照电影的方式来呈现。
节目的整体升级带来受众结构的变化。根据数据显示,四季《奔跑吧兄弟》的受众以大学生以下和40岁以上人群为主,但从《奔跑吧》第一季开始,主题的变更带动了中间年龄段受众的增加。根据云合数据显示,《奔跑吧》第三季的百度受众平均年龄在33岁,360上的受众平均年龄则在23岁。
同样根据云合呈现的用户人群画像,《奔跑吧》第三季的主要受众年龄段在30-39,占比高达40%左右,其次为40-49岁和20-29岁人群。相较之前,《奔跑吧》进一步打开节目受众群体。
姚译添同样感受到节目受众群体的变化。“第五季开播之后,很多精英人士、白领和高消费人群开始主动表达对节目的喜欢。节目的受众面在变广。因为以前比较娱乐性,但从第五季开始,节目的穿透力更强了。”
从娱乐性转变为强互动性和社会向,《奔跑吧》并没有被其中的隔阂所阻碍,反而将正能量和娱乐性完美融合,这种制作方式在整个真人秀节目疲软的市场环境下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而“跑男”之于浙江卫视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头部IP盛名之下,
《奔跑吧》的平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