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力量同塑造地形格局的地壳运动构造性力量相比,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人类的出现,只是影响了地质变化的速度,而非变化的方向。例如就算没有人类,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也会被冲到华北平原上,最终流入大海。
但段义孚认为:虽然人对基本自然特征和地质进程影响不大,但对地表植被却影响深远。中国的天然林,因为人的出现而大部分消失了。
中国版图至少一半以上,一度全部覆盖着森林,但现在只有小面积森林分布其间,而原始森林、天然森林更是越来越罕见。原因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口,消耗了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
公元9世纪日本僧侣慈觉曾穿越山西高原,他描述那里是一片林木茂密之地,湿地处处可见,甚至因为排水不畅而形成小型湖泊。而今天的那里,却几乎都是光秃秃的一片,树木难得一见,举目所见一片黄色。
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在清代因为禁止汉人移民进入,是一片逶迤连绵的绿色海洋。但上世纪初清廷摇摇欲坠、开始对外界开放,三十年代初形成了移民高潮,仅仅一年迁入的人口就达到50万之多,原始针叶林就此被大量砍伐。
长江流域的森林,跟华北和东北平原上的命运一致。在世界各地,伐林的方式和动机并非一致。在地中海一带,危害森林主要因为放牧,也因为海洋霸权国家造船业对木材的大量需求。而在中国,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却是快速增长的农业人口、对于生存资源的急迫需求。
早在山顶洞人的史前时期,在没有弓箭、也不会挖陷阱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学会用火来捕猎觅食。他们用火驱赶包围像鹿这样的小型猎物,直至它成为人们的战利品。而在农业出现之初,刀耕火种是最简单有效的垦荒方式。
为了扩大可耕种土地的面积,人们放火烧林。既清除林中野兽的威胁,也为自己获取生存的土地。但人类有放火的能力,却没有相应的灭火能力。一般而言,为开荒烧毁的森林远多于所需耕种的面积。
此外随着冶金业的兴起,森林也是燃料的主要来源。许多华北森林,都以木炭而告终。从公元十世纪开始,每年都要消耗千万吨木炭。除了冶金之外,制盐、烧砖、铸钱、酿酒都需要木炭。而对于冬日严寒的北方而言,除了平时做饭之外,取暖也需要消耗大量木材。
木材不仅仅是燃料来源,也是最主要的建材。由于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对森林的消耗超过建造同等规模的西方城市。杜牧《阿房宫赋》一开始就写道“蜀山兀,阿房出”,由于宫殿庙宇的修建需要大量木材,一座山的森林消失殆尽并非夸张。和平年代时如此,当兵荒马乱之后大量房屋被战火烧毁,要重建家园的人们又开始成群结队地上山入林,不顾节制地大砍乱伐。
甚至艺术也是森林消失的原因之一。因为造墨汁需要松烟——焚烧松木所产生的烟,导致在书法大盛的唐朝以前,山东山中的古松就变成了炭。
人口对木材的巨大需求,导致中国生长以万年计的森林、在几千年的短时间里迅速消退。如今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学会用各种其他材料来代替提供燃料、建材和多种生活用途的木材,但以往大面积的森林再也不可能重见。
虽然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保护森林的官员“山虞”“林衡”;而孟子也对梁惠王献策说,如果只在适当的时候砍伐树木,那么木材将会用之不尽。古人虽然看到了节制的重要性,但当然想不到:对砍伐森林的节制,终究比不上人口扩张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