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最欣赏的几位作者之一,他的公众号几经磨难,难得的是他仍然在写,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和本真的个性,这在浮华以及浮躁已久的公号圈,真不多见,大家要积极加他的新号哟!
马东鼓捣的新综艺《乐队的夏天》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我原本以为会展现一群青春热血的年轻人组建乐队的过程,结果出现的一大半都是滚圈老帮菜。
港真,这节目和国内任何一场音乐节阵容都能有极高的重合率,而且节目内容很少有乐队成员相处的日常,基本就是一首接一首地唱,这不就是把音乐节搬到网上去么?形式也太简单了点儿吧。
作为一个对音乐节曾经狂热而今却早已跳不动也燃不起来的文艺中年,我之所以也会追这个节目,是因为我更有兴趣了解导师(尽管节目中他们的身份是“超级乐迷”),更准确地说,主要就是张亚东。
高晓松和吴青峰我也喜欢,但他们出镜率太高也被谈论得太多,张亚东却从来都是低调神秘的隐藏大神。现在好不容易上了个有点热度的节目,我当然要逮住机会好好写写他。
他实在太适合这个节目了,两期看下来就很明显感受到他的音乐素养之深厚,每次点评都能说到点儿上,让人敬服的专业。
对于张亚东,音乐爱好者当然会记得他制作过的那些大牌歌手,比如我最爱的王菲和朴树,还有窦唯、许巍、汪峰、莫文蔚、李宇春……太多经典唱片背后,都站着这位大BOSS。
▲光凭这几张就能封神了吧
而一般群众对于张亚东的认识,大概更多都把焦点放在他的情史上了。
一说起他,八卦爱好者就会自动联想到一串女明星名单:高圆圆、徐静蕾、瞿颖、莫文蔚……其中确定有恋爱关系的,其实只有高圆圆和瞿颖,别的都只是未经证实的绯闻……(嗯,在贵圈,大部分绯闻只能说明两个人当中有人有事后不愿意证实……)
但因为这串名单太华丽耀眼,而且还有两个女明星同时争抢张亚东的传闻,于是张亚东就被定性成了对大美女有致命吸引力的风流才子、当代情圣。
▲这张广为流传的合影其实是电影《我和爸爸》剧照
《乐队的夏天》里就玩过这个梗:旅行团乐队成员从张亚东爱买乐器,忽然就扯到了他情人多。
尽管很快解释是拿情人和乐器类比,只是打比方,大家也都秒懂,这就是在拿张亚东开涮。张亚东脾气很好地没有生气,只是苦笑了两秒。
即便撇开那些虚虚实实的绯闻,张亚东的吸引力也总能得到印证。
我的朋友圈就有好几位女性友人看了节目后声称注意力都在张亚东身上,翻翻网友讨论节目的帖子,也总能看到“张亚东好迷人!!!”这类粉红泡泡直冒的花痴感言,尽管张亚东今年已经五十岁头发都花白了。
当然也有人根本get不到张亚东迷人的点,毕竟纯论颜值他在演艺圈根本排不上号,几十年如一日的长发发型在一些人看来也有些非主流,甚至有人说他很像是长发版的葛优。
这里我就试图向不服气的各位分析一下,张亚东身上的迷之吸引力到底从何而来。
张亚东上过窦文涛主持的谈话节目《圆桌派》,另一位女嘉宾刘索拉就当场给出过她的结论:因为话少。
然后窦文涛又补充说:因为声音轻柔。
“话少”和“声音好听”确实是张亚东很重要的吸引力来源,但作为解释还不够,得补足另一半更重要的原因:
他有足够的才华,在音乐圈有足够的江湖地位,而且作为一个五十岁的男人,他还保持着年轻时的瘦长身形,以及脸上羞赧而认真的神情。
这些因素能综合在一起,太少见了。
通常来说,一个成功的中年男人,身材大概率会走形,气质大概率会变油腻,谈吐大概率会自恋而嚣张,最爱干的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滔滔不绝的自我吹嘘。
张亚东竟然没有这样,他竟然还是害羞的、敏感的、忧郁的、温柔的,这就已经可以戳中大部分女人的心。
在一次采访里,张亚东说:
“我不喜欢快乐的音乐,我喜欢忧郁得一蹋糊涂的东西,我听很多音乐,听做弥撒的音乐,听法国早期流行歌手的音乐,听古典音乐,无数次在夜里关上所有的灯,哭着听。”
——体现的是他的敏感。
他还说,
“以前我不能大口吃饭,我特别不喜欢特能吃的人,一看见能吃的人我就觉得不舒服,我也不希望自己变成胖子。”
——体现的是他的自律。
更要命的是,这样一个敏感又自律,清瘦而温柔的男人竟然还是个直男,不是GAY!这就足够让女人发疯了吧。
高圆圆应该是为张亚东发过疯的,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封高圆圆在热恋期手写给张亚东的信,开头是“小张同志”:
这是多么动人的情话:
“我记得你平时的每一刻,你的每个样子。
你知道我最最喜欢的是什么吗?我喜欢你躲在围巾里昂着头的样子,你弹琴的样子,你走路的样子(我想模仿你),你给我读《我们仨》的样子......”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高圆圆说过,在她眼里,张亚东就像一株静静生长的植物。
以上分析还是比较浅,都是一望而知的东西。而我在翻查了大量关于张亚东的资料后,企图找到更深层的信息。
他的敏感和自律,可能和出身于小地方有关,也就是说,他是个小城青年。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做出来的音乐那么迷幻又洋气的张亚东,老家其实是在山西大同的一个县,推开家门就是一片黄土高坡。
他母亲是当地的晋剧演员,所以他的音乐启蒙是地方戏曲,是扬琴、二胡这样的民族乐器,后来才慢慢转到自学西方音乐。
▲兄弟俩和母亲合影,右边是张亚东
十几岁时他进入了大同歌舞团,然后转到矿务局的文工团,创作的都是歌颂矿工、歌颂劳动者的歌曲。
期间,他还被迫当过一段时间的舞蹈演员。每次演出后剧组成员都要聚在一起喝酒,他经常会喝吐。
他说,那段随着歌舞团四处演出的日子,非常像贾樟柯电影《站台》里发生的故事。贾樟柯也是山西人。
▲《站台》剧照
对流行音乐产生兴趣之后,张亚东会坐一夜的火车,从大同赶到北京,赶到王府井,就为买一盘罗大佑《之乎者也》的磁带,然后在街上吃点东西,马上又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回山西。
在那个环境里,关于西方音乐的资源稀缺而珍贵,他的大提琴是借来的,很破,买把吉他也是相当不容易。
他印象里很深的一件事是,有次演出结束后丢了一把吉他,乐队报了警,然后那个负责看剧场的人就上吊自杀了。
很明显,想在音乐领域做出一番事业,不离开家乡肯定没戏。
▲少年张亚东
《南都周刊》2006年发过一篇写张亚东的长文,记者署名是卓伟。
文章里说据张亚东父母透露,张亚东其实19岁时在家乡就结过一次婚,对象也是文工团的演员,比张亚东大一点,长得很漂亮,两人还生了个儿子。算一算,儿子现在应该都快三十了。
九十年代初张亚东起意想离开家乡,去北京发展,可家人不同意,尤其是妻子家里,一番争执过后,张亚东就和妻子离了婚,一意孤行去了北京。
张亚东父母还说,儿子就只结过这一次婚,后来跟窦唯的妹妹窦颖那是误传,他俩根本没结婚。
老人这个说法有个疑点:19岁根本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啊,怎么结婚?不过也有可能小地方管得不严,以事实婚姻为准。
到了北京后,张亚东为学音乐吃过一阵苦。因为长期熬夜,饮食又不规律,患了十二指肠溃疡,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一。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一直那么瘦的原因之一。
好在这段时期并不算太久,大概93年左右吧,张亚东在酒吧里偶遇了窦唯,开始了两人的合作,张亚东身为制作人的第一张唱片,就是窦唯的《艳阳天》。
窦唯那时候光有理念但技术上还不怎么精通,技术都是张亚东来弄。
很快窦唯把张亚东介绍给了王菲,于是有了1996年的《浮躁》,一张完全实验性的唱片,是王菲卖得最差的一张,也是后来最受乐迷追捧的一张。
王菲能封神,相当一部分功劳要归张亚东吧,程度不会次于林夕。《只爱陌生人》、《寓言》、《将爱》,王菲后期的几张天碟,都由张亚东操刀。
《只爱陌生人》张亚东自己也唱过一个版本,两人还在演唱会上合唱过。
有没有发现,张亚东那时候的脸,简直就是苍白版的谢霆锋!
这个MV里张亚东的颜也是够惊艳了。一张苍白无辜的脸,活像欧洲神话里的水仙少年。
张亚东和王菲真是命里有缘,王菲的历任男人都跟张亚东有或多或少的关系:窦唯跟张亚东合作在先,李亚鹏前女友瞿颖后来又跟张亚东恋爱。
另外,张亚东还有个弟弟,名叫张亚鹏。
偏偏张亚东和王菲这么多年来,就没擦出一点火花,只是纯粹的合作关系,只有音乐上的交流。
▲他们每次同框都隔得挺开的
张亚东说他和王菲私底下并不经常联系,《幻乐之城》里他还说这种关系可以简称“来疏亲”,意思是“来往稀疏的亲密朋友”。
跑题了,说回张亚东的人生奋斗史。从大同文工团,到京城摇滚圈,再到合作香港天后,前后不过是三四年的时间。所以张亚东总会说,自己早年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巨变。
这种颠覆性的生活对他的一个影响,是对物质的看重。
《圆桌派》那期的结尾,几个嘉宾产生了严重的观念分歧。
张亚东说为什么我们的音乐总是停滞不前缺乏突破,因为在中国做个音乐人太苦了,版权不规范,没有物质保障,连生活都困难,还谈什么音乐创作呢?
而冯唐和刘索拉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冯唐举例说他在南美看到当地的民众生活都很穷苦,但街头到处都是充满活力的音乐舞蹈,自己趴在电脑前写作写出了痔疮,也根本不以为苦,因为创作本身就会给你带来快乐。
刘索拉也觉得艺术家不应该卖惨,就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
真是何不食肉糜。
刘索拉和冯唐都出生在北京,家世显赫家境优渥,根本没有经历过张亚东小时候连乐器都买不起的窘境,丢把吉它都要上吊的残酷。
而且拿南美街头民众和专业音乐家类比也不合适吧,普通人热爱音乐当然不需要什么成本,可专业音乐人每走一步都是要钱堆起来的,乐器设备要钱,录音棚要钱,后期制作更要钱。
被两个人围攻,甚至被教育“你应该保持那种精神”,张亚东也没急,没有反驳,依然淡淡地、不紧不慢地回应:“您说得特别对,我现在就没这精神,越来越背离了最早喜欢一个东西的那种心态。”
太实在了。
姿态也太低了。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在小县城艰难生活的旧日印记,使得他如此放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