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当天,天娱的闪电少女女团横空出世。这个女团平均年龄12岁,堪称全国年龄最低的出道女团,最小的成员张雁琪才11岁。
看着这些女孩的宣传物料,杰西除了感叹一下满脸的骨胶原之外,真的是黑人问号脸。
稚嫩的脸上涂着比很多手残党高超不少的妆容,穿着老气又不乏一丝土气的淘宝淑女风服装,反正说12岁我是不信的。
11岁还是读小学的年纪,连基础教育都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开始营业,难怪网友会觉得自己的童年“错过太多”。
调侃归调侃,也有不少人说出了杰西的心声。
是课业不繁忙也好,还是课余活动太过丰富也罢,11岁小学生出道,反映出的就是偶像低龄化的“畸形”现象。
偶像还在读高中
从TFboys大火开始,选秀节目里选手的妈妈粉、姐姐粉比女友粉还多,养成类明星愈发受欢迎。
前几天成了Prada代言人的蔡徐坤才20岁,和他同团的成员里范丞丞、Justin和陈立农三位都是00后,团里Rap担当小鬼也是99年生。
即使有广电禁止未成年人参加选秀节目的死命令,第二届青春有你的选手也大多在20岁左右。
其中还是有人气选手陈涛,一边参加节目,还要准备高考。既要顾及学业,也要兼顾演艺事业。(好在大浪弟弟上戏考了个好成绩,高考也要加油哦!)
可就算是这样,豆瓣鹅组还是有抱怨青你C位李汶翰年纪太大的帖子。
其中高赞评论也是同意这种观点,并搬出了“偶像市场代谢率”这样高大上的词。
除了这类唱跳型的偶像,生活类的综艺的小孩也活在大众眼皮子底下。因为《爸爸去哪儿》节目走进大家眼前的黄磊女儿多多,就因为染发一事惹来非议。
吃瓜群众纷纷来评论,对黄磊夫妇的教育方式褒贬不一,也对多多的成长格外关心。
但《爸爸去哪儿》本就不是造星节目,褪去节目滤镜之后,观众不必过分放大别人的家庭教育,也无需过分关心别人的成长。毕竟,观众和多多之间的关系只是陌生人。
一方面粉丝喜欢看年轻偶像觉得他们比较其他明星更可爱更纯真,另一方面是粉丝有养成心理,希望偶像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一个所谓的“人设”。
小偶像就像一张白纸,粉丝和公司是拿着笔的人,这幅画画好了,可能是名画;画不好就可以替换另一张纸。
这种生态模式对公司和消费者影响不大,改变的只会是低龄偶像的还未成型的价值观。
《我的志愿》当网红
洗脑的抖音;低俗的快手,导致一种人人都可以当网红的错觉。各类选秀节目的成功,也鼓励了相当大部分的年轻人追梦。
相比80/90后《我的志愿》写的要当科学家、宇航员的梦想,95/00后的学生更憧憬能快速成名和得到收益的娱乐事业。
新华社就曾经有过一个调查显示,95/00后过半数人希望成为网红或主播。
网红、主播并不是一无是处,各行各业都会有可取之处,也会有出众的人。专业性强的主播,甚至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直播内容,游戏主播也需要强大的电竞技巧。
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才能做到,而非一蹴而就。
只为追逐名利,找捷径,显然是和这些品质相违背。
诚如马伊琍所言:“人,终其一生,比的是永恒的耐力和对终身学习的渴望。”
撇开了文化涵养的支持,再火的网红又能红多久?
一首“Gucci Gucci, Prada Prada”,捧红了温婉;也是这一个病毒式的短视频,掀开的是这个声称17岁的女孩的奢靡生活。
年少整容,炫富,不学无术的生活方式,明明不应该被追捧,却还是有一批粉丝为其辩护。
“人家傍大款是人家的本事”,
“现在00后夜店蹦迪夜不归宿的多了去了”。
“无脑黑的停一停吧,瑶妹有钱爱怎么花怎么花,穷人才要读书”
又如何?最后就落得一个坏女孩的骂名。
低俗博眼球能收获一时的关注,但根本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为其续航,狂欢过后就只有失落。
快手红人郭乐乐,凭借超欠揍的表演走红,年仅14岁,坐拥百万粉丝。
然而故意卖弄遭群嘲的风骚,不好好读书,惹来快手、微博共同封杀。
这样的小孩不是个例,翻开抖音、快手,不乏小小美妆博主的视频,就连点开淘宝的直播,都能看到小孩在卖货。
现象的背后,不是现在的小孩更懒,更爱玩,是这个猎奇的大环境。
90后的择业标准是“关注自身发展”,95后则是以“我高兴”作为标准。相对上一代只求安稳和物质,这反倒更有个体独立精神的追求
小孩能追求个性,有放飞自我的权利也算是种社会的进步。
与其去指责他们,更应该想想是谁主导这个市场,是从哪里开始价值观出现了偏颇?
娱乐至上,终究会娱乐至死
“手机怎么这么好玩”是这个时代的总结。
偶像低龄化,网红成学生追捧的职业,说到底是流量为王的时代产物。
也是这样的时代让“颜值即正义”刻在了95/00后深深的脑海里。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能力得到认可已经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了?
在物质条件已经逐渐跟上大众需求的时候,精神的空洞反而难以填补。
前面有提到的“偶像市场代谢率”,恰恰反映的了现代人在通过不断更新的话题人物以刺激麻木的精神世界。
是哪6874313双小眼睛盯着那15秒就换一个人的短视频咯咯笑一晚上的?
还有谁不停关注着那些小偶像、小网红?
又是哪些人一边骂着low货,一边贡献着流量的?
这一遍遍刷新的小视频,也是一遍遍在刷新着我们的底线。
小孩的价值观不是自主野蛮生长的,想当网红没问题,想做偶像也无罪,错的是这“门槛”和“标准”有误导性。
只顾流量变现,推崇辱骂、扮娘娘腔,化妆各种突破常人思维的奇葩做法与方式,不惜招致暴雨般的恶评,这才是原罪。
不停有更低龄的偶像,更恶俗的网红,本质是商人们从网络经济中找到的一种另类经营手段罢了。
小朋友想要享受当“网红”,当“明星”的感觉不奇怪,谁叫社会给他们一种随便都能成“人生赢家”的错觉。
奇怪的是,怎么没有足够多的成年人告诉他们怎么甄别良莠。
不要说我们的下一代蠢,这究竟是谁在狂欢?
娱乐何罪之有,娱乐至死才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