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生活 > 娱乐 > - 正文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2019-05-27 10:41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世界飞速进步的同时,人性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原地转圈,今天我们生存的世界并没有比冉· 阿让的世界更好一些,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给出的答案是宽恕和同情,在这个刻薄的年代,面对汹涌的愤怒和仇恨,宽恕和同情永远是稀缺品,它们当然不会让愤怒或是仇恨消失,但正是因为这些品质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不至于真的崩塌。     

关于我们身处的社会,有一则天问: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到底是网友不上街,还是路人不上网?

这种分裂贯穿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每一则公共事件之中,「热心」和「冷漠」从来不曾缺席,远有2011年相继遭受两辆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最终离世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近有刚刚被抓捕归案的弑母嫌疑人北大学子吴谢宇。人们热衷围观悲剧,也热衷对悲剧发表见解,网络上永远不会缺少道德高地之上的咒骂,愤怒的审判,傲慢的正义,以及一定会出现的一句「杀死那个人渣」。

社交媒体制造了一套标准的公共事件处置范式,第一时间分清敌我,第一时间倾泻情绪,咒骂一个人渣既正义又安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高尚正义的君子,但键盘之外的世界,丝毫没有变得更好一些。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剧中女主角宋乔安是一位电视台新闻主编,儿子死于恶性杀人事件图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收获豆瓣9.5评分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终于呈现了这种分裂,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之后,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内心的偏见、冷漠、恐惧构筑的牢笼里,拒绝理解,逃避沟通,却鲜有人关心悲剧产生的原因,甚至探寻原因的努力也被视作异端。正如该剧编剧吕莳媛接受采访时所说,「通常我们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会选择不看或是咒骂,或是只要这个人消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好,就是启示我们蛮受包青天那个时代的逻辑的影响,错了就铡了。」

「杀死一个人渣」是现代人应对悲剧事件最核心的诉求,很多时候也成了唯一诉求。人们并不关心悲剧发生的原因,更不会想到,一个人渣的产生,同整个社会可能的关联。去年电影《大佛普拉斯》中,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台词,暗合了这样的现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相比于《大佛普拉斯》那种温柔和调皮的残酷,《我们与恶的距离》处理各种矛盾时更倾向于冷眼旁观式的直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也并非完全无辜,就像剧中news哥自言自语的那句话,「我们都是好人,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老天爷到底要我们学什么?」

被悲剧挤迫到一起的众人,袒露着自己的伤口,也同时袒露着各自的软弱、自私,每个人都像兀自旋转的孤独星球,封闭自己,拒斥他人,相比于这部剧的中文名字《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许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更贴合现实世界,这也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其中投射的一切,都与我们每个人有关。                       

在2000年的电影《一一》中,杨德昌借着小男孩天真的眼睛,定格了现代社会的诸多残酷,其中有一条是:「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杨德昌已经离开12年,有时候忍不住会想,这个有着台湾社会手术刀之称的导演,如果置身当下,以他的冷峻和精确,会如何讲述当下的故事?

《我们与恶的距离》聚焦的,其实也是一个「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的故事:看到凶手用自制手枪随机扫射9个无辜的人,但看不到凶手在一念之恶前,有过怎样的人生;指责媒体毫无节制和底线的报道新闻事件,却不明白「烂新闻」和「烂观众」之间,永远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危险关系;发现新闻中一名精神病患者犯错,就给全天下所有的病患贴上他们随时可能犯错的标签,于是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抛弃一下都来得理直气壮,不用担负哪怕一丝的亏欠。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剧中,身为医护人员的妹妹宋乔平跟从事新闻行业的姐姐宋乔安讨论不够客观的新闻报道给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带来的困难图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处理得尤为出色的部分,是提供了当代社会的精确镜像。剧中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取自台湾地区的真实新闻,同样的新闻在对岸的我们这里也并不陌生,这两年的陕西米脂、上海世外小学、重庆巴南幼儿园、辽宁葫芦岛等地也发生过类似恶性事件。

凶手在网络上,在新闻片段中,一切仿佛与我们无关,现代人沉溺于上述假象制造的幻觉之中,对于这些事情的背后,对自己看不到的部分,统统做出一副我们不想了解的架势。每一次恶性事件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类似的声音,「不要让我看到变态的新闻」、「还不杀掉,等着过年吗?」

这样的暴戾伴随着媒体的塌陷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愤怒,也越来越健忘,人们的情绪能瞬间点燃,也能瞬间冷却,人们对一起悲剧产生的愤怒有多强烈,随之而来的遗忘就有多彻底,一切都瞬时而廉价。

一个绝望的现实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恶」就一直潜伏其中,法律可以消灭一个凶手,但并不能铲除孕育恶、产生恶的土壤,这大约是我们要面临的永恒谜题。《我们与恶的距离》聚焦于这种虚无,又尝试艰难地做出一点点改变,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这件事情不去试着找出答案,试着去预防,这类的事情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与恶的距离》花了大量篇幅来刻画社交媒体给现代人带来的分化效应。每一集的片头都由一起新闻事件引入,随之而来的是社交媒体上一个个虚拟又真实的声音。剧中律师王赦的扮演者吴慷仁在新剧宣传中提到了这种分化,「现在的社会真的对于,对于某些事件、对别人的关心太冷漠了,我们被脸书分化了,我们被赞、愤怒、微笑、苦笑的那些表情分化了。我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告诉你我要的,我给你的情绪投射是什么?我不需要负责。」

勒庞所描绘的「乌合之众」不再需要走上街头就能快速地找到彼此,社交媒体制造的一种假象是,好像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比以往更近,我们可以随意去评判和介入他人的生活,但事实上,正如剧中所呈现的那样,每个人都背负着难以稀释的痛苦,键盘上热烈的情绪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我感动,我们觉得彼此靠的很近,但事实上,相比以往,也许我们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孤苦,没有人真正理解对方,也没有人愿意作出这种努力。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社会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上群情激愤的网友图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