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东东和西西
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102岁去世,他是少数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华人。
就算不熟悉他的模样,他的建筑作品也是谁都熟,老爷子太高产了,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过十个以上?
从贝氏家乡的苏州博物馆,到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德国历史博物馆,刚发现年轻时去采访过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是大师杰作,只能怪我们太孤陋寡闻了。
真是个传奇人物,更传奇的是他已经是苏州贝氏家族的“富15代”。中国俗语富不过三代,贝家不但富过15代,来看看第16代、17代个个都不差。
为啥这么牛呢?说到底,还是中国人最推崇的:
唯有读书高。
贝氏家族不用多说,大家这几天都刷过屏,著名园林狮子林是他家后花园,贝聿铭父亲贝祖诒还是中央银行总裁。
除了有钱,更是地道的书香门第,信奉“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整个家族的男性都必须做事,从来没出过一个提笼遛鸟的公子哥儿。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这种家庭氛围,外界很难学得来,没有人猛催着读书,但似乎天生有种无形压力。
幼时的贝聿铭,父亲工作极其繁忙,生母患病去世,并没有人管。完全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他从小嗜书如命,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一看就是大半夜。
(左一贝聿铭,母亲抱着弟弟)
17岁那年,出洋留学是当时最好的教育,他父亲期望他攻读金融,没有像普通家庭那样早早订亲。
贝聿铭有自己的想法,按照要求去考了牛津大学,但最终选择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他选择的结婚对象,也是学霸型组合。
1938年暑期,贝聿铭去纽约玩,在中央火车站接一位朋友时,一眼看到一位美丽优雅的中国姑娘。
贝阔少大献殷勤,得知姑娘要去波士顿卫斯理学院读书:来来来,我开车送你!姑娘矜持地拒绝:谢谢,我已经买好了火车票。
然而缘分就是这样,当天因为飓风,姑娘乘坐的火车耽搁了,贝聿铭立刻打电话求约会,一段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这个高傲而疏离的女生,叫陆书华,因为英文名Ellien Loo,经常写为卢爱玲,出身东莞虎门名门望族,就读于拥有美国最优秀女性的卫斯理学院,和宋家三姐妹、冰心先生是校友。
陆书华父亲1916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是知名工程师(想想人家100年前就读MIT,100年后无数瓜友还是拼不进啊……)
其母也是官宦世家,外祖父张荫棠是晚清最后一任驻美公使,民国总理唐绍仪则是她舅母的父亲。
两个家庭、教育相似的年轻人迅速爱上,陆书华介绍贝聿铭去麻省理工,之后又因为她选修哈佛研究生院的景观建筑,贝聿铭又进哈佛大学读建筑硕士,夫妇俩在哈佛做起了同学。
这两人被称为神秘的东方贵族,生下三子一女,全都讲英语长大,但教育上更像传统的贝氏家族。
(全家到欧洲度假)
第16代贝家子女,叫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名为贝莲。
贝聿铭越来越出名,而陆书华极其低调,从不接受采访,《名利场》杂志提出给她拍大片,她也拒绝,在她看来,煽情炒作张扬出名毫无好处,对个人事业并不利。
但她会在背后辅助丈夫工作,会提出专业意见;在建苏州博物馆时,贝聿铭在现场温柔地问她:你觉得这样怎么样,Darling?
这才是最好的感情吧:坚定、温暖、相互扶持、相互平等又各自优秀。
陆书华温柔而有魅力,四个孩子全由她教育成才,她从不在乎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名牌包,眼眸里却总是折射出优雅与知性,让人安心。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贝建中称:
父亲在外劳碌,母亲与我们很亲密,关于教养、与他人相处、看待这个世界的第一课,都是她教的。她的影响,日复一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命。
关于读书,全是孩子们自己的事,靠的一贯是“无形压力”。
在贝建中印象中,父母从来不会很“凶”,也不会有华人家庭常见的严厉到极致的管束,但他清楚地明白父母的厚望,而他在成长中感受的压力,来自于主动满足父母期望的需要。
这种家族压力,其实更像一种家族荣光,让孩子们不敢任性辜负。
贝礼中曾觉得,父亲太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