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雅莉编辑/谢维平
2014年9月,公安部新闻宣传局找到老朋友陈育新,希望他能把前一年发生在广东的12.29扫毒行动改编成电视剧。陈育新写剧本一向很快,几个月后,剧本完工,过审也很顺利。渡过了原以为最难的审查关,没想到接下来的“破冰之旅”才刚开始。五年里,这个项目几次易手,辗转多家平台,终于在最近开播,成为第二季度唯一的爆款。
这部改编自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的缉毒剧,可以算作电视界的《红海行动》:由公安部牵头,民营影视公司和视频网站操刀,在爱奇艺和CCTV8播出。
这样的合作模式在此前还没有先例。如果配合不好,难保不会生出网台观众都不买账的“怪胎”。所幸目前的结果还算让人满意。播出过半,《破冰行动》豆瓣评分高达8.4,在猫眼专业版上的热度值稳居第一。据云合数据,这部剧的有效播放市占率也已连续多天登顶。
这样的播放成绩已经超出了制片人刘燕军和导演傅东育的期待。和视频网站合作,对这两位年过半百的传统影视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和公安部合作,不管是对他们还是对爱奇艺,也都是第一次。这样一群此前几乎没有交集的人,是如何拍出《破冰行动》这种硬核涉案剧的?
娱乐资本论的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深入《破冰行动》幕后,采访了平台制片人、承制方制片人、导演和编剧等多位核心人物,复盘了整个项目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从筹备到播出,《破冰行动》经历了三次产业上的破冰:一是拍摄真实的大案特案,二是网络平台在公安部重大题材上的参与,三是传统涉案剧的创新表达。
第一道冰:拿捏真实大案的尺度表达
《破冰行动》要破的第一道冰,是对真实大案特案的表达拿捏。
做悬疑题材很重要的一点是真实感。越真实可信度越高,观众的代入感也越强。近年来由于政策原因,很多刑侦剧都选择虚构背景,感染力大打折扣。但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破冰行动》没有这个顾虑。
“真实案件改编”在给《破冰行动》增加戏剧张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过审难度。好在这是公安部的“钦点项目”,从创作初期公安部就和编剧密切沟通,帮助编剧更好地把握尺度。2014年9月,编剧陈育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和陈育新一同接下这个项目的,还有京默影视的总经理才治钧。两人几次前往“雷霆扫毒”行动的发生地广东,走访了近百名参与过此事的干警。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发生在2013年12月29日,当天凌晨广东警方突袭博社村,一举摧毁了十几个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在采访过程中,陈育新获得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但对于创作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在现实中,博社村是明目张胆地制毒。但在剧中,塔寨的制毒产业链一开始是在地下的。前期挖出贩毒集团的过程得自己虚构。”陈育新告诉小娱,他拿到的素材大多是关于抓捕行动的,前期如何侦破,如何发展线人,如何定方案的部分素材较少,并不好写。
另一个难改编的地方在于主角。选谁当主角呢?一方面,这个主角必须得是基层,因为这样才能深入制毒村。另一方面,这个主角还得连接公安局和香港线人这两条线,贯穿全剧。为了把塔寨制毒、公安审讯和香港线人这三条线结合起来,陈育新虚构了一个角色李飞,他是东山市公安局一名警员,养父是省禁毒局副局长,生父是香港线人。
这样的人物设定颇具戏剧性。如何在这种戏剧性的设定下确保真实性,就很考验编剧的功底。所幸还有大量真实案件可以化用。比如剧中林水伯为了帮儿子戒毒,以身试毒染上毒瘾,这在现实中很常见。林水伯的学生在家里剥胶囊制毒,一个月能挣一万,这也是发生的真实故事。
遇到不好拿捏的地方,陈育新会和公安部求证一下。一些真实故事并不适合表现,比如缉毒警察卧底的故事,还有详细的制毒过程和侦破手段。创作上并不鼓励描写警察卧底的情节。这是港剧常用的戏剧表现形式,但不太符合内地的国情。陈育新表示,为了便于过审,剧中没有一个卧底,都是线人。这样既可以有刑讯逼供的场面,也能有黑吃黑的情节,更有戏剧张力。
对反派的处理也需要格外小心,不能让反派的魅力太大,盖过正面人物。在涉案剧被严控之前,陈育新写过一部剧叫《征服》,所有剧情都围绕着大反派刘华强展开,但如今已不再允许表现这种绿林好汉式枭雄。如何拿捏尺度?陈育新表示,除了把警察写得更强大以外,还要注意切入角度,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心理描写上,增强文化性。
从公安部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能看出官方对这类真实大案改编项目的谨慎。陈育新写了二十多年刑侦剧,经验丰富,早在2012年就和公安部合作过缉毒剧《湄公河大案》。该剧于2014年在CCTV1播出,是涉案剧“十年禁播令”的首位破冰者。京默影视也早在2013年就和公安部合作过涉案剧《穿警服的那些女孩儿》。
尽管陈育新供职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算是对政策十分了解的体制内编剧,《湄公河大案》还是折腾了他很长时间。“策划会开了七八次,每次开会与该案件相关的各部门领导都要在,剧本写了一年多。”陈育新表示。在往常,这样的剧本他只用写四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