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问问你们防晒准备好了吗
三爷今天为啥突然想到要写「户外防晒」了呢,主要是因为一大早在朋友圈看到代购发了这个...
突然想起最近在后天询问旅游高强度防晒的童靴越积越多,为了避免出现三爷推荐完结果泥萌快递根本到不了的情况...三爷觉得还剩5天就放假的今时今日就是个来更新「户外防晒」的好时机了!(下次我会再早点的,绝不拖稿!顶锅盖逃)
说到明星里的防晒狂人,估计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娜扎,花少里据说带了十几只防晒,还被很多网友diss说有点过于夸张了吧。
但三爷后来发现这么用功的明星还有,比如同样白到发光的宋轶,放几张三爷觉得比较能体现真实肤色的图吧。
而是真实的白到脚面的那种,这张是2016年的图了,那会还没有这么流行“大幅增白”的滤镜。
宋轶自曝说感觉自己每年都有黑一点(三爷完全没看出来),曾经旅行几天就黑了好几度,所以现在对防晒格外重视,重视到...
夏天要用掉20-30瓶防晒喷雾。
拍外景的话,更是可以两天干掉一瓶防晒霜(计算防晒霜用量更实在,毕竟防晒喷雾里面很大一部分容量是气体助推剂)。
这严防死守的程度,就算三爷是个防晒达人,也得说是望尘莫及了。
之前其实我们写过很多次防晒推荐了,但是往期在种草时,因为使用场景一般都建立在日常通勤或者短期户外的情况,所以通常推荐时防晒的使用感都占了很大的比重。
而户外防晒和日常通勤防晒的选择标准上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
大多数人假期出去玩都是户外长时间游玩居多,就说现在吧,四、五月份了,虽然还没有到三伏天每日暴晒那样,但对于大多数地区,紫外线强度也已经是爬升阶段的中期了。
现在旅游出去裸晒,或者用日常通勤防晒防护的话,大概率回来都得哭着找美白产品了,所以今天不如就来简单说说户外防晒的事儿,顺便来一波种草吧!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通勤防晒和户外防晒的区别的话,通勤防晒的重心在于使用感;
而户外防晒三爷可以这么说,防护力是绝对指标,使用感比重就是完全弱化,碰到极端情况的户外,使用感可以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关于“防护力”
防护力方面,大家买防晒都没有精密的检测仪器,肯定也没办法详细知道数据,但光看商家po出的信息,我们还是可以有个大致判断的。
看标识
最最基础的肯定就是看标识啦,SPF是反应急性晒伤的指标,计算看得也是晒伤表现出的红斑,所以和主要导致晒伤的UVB关系更大。
三爷之前讲过UVB是几乎可以完全被窗户过滤掉的,坐办公室的人对于SPF的数值可以要求不那么高,但是户外就不同了,暴晒的话,SPF数值还是挑选能高就高的吧,SPF50起步。
PA值是反应防晒对UVA的防护力的,非常在意的晒老问题就跟PA值关系更大了,UVA防护给力才能说是一个平均线以上的防晒,户外起步也得是PA++++吧,但三爷更推荐直接标识「广谱防晒」的。
欧系认准UVA+〇,
美系认准「broadspectrum」。
看防晒剂组成
没有一种防晒剂是全能的(至少目前还没发现),对于可达皮肤且造成伤害的290nm—400nm紫外线,每一种防晒剂都是只能防护某一段的波长。
如下图,纵坐标值越大代表吸收率越好,这里面有20+个防晒剂,几乎覆盖了我们全部可用的防晒剂,可以看见其中没有哪一个防晒能做到一直都是高吸收率吧。
所以防晒要想做到全面防护,必备条件之一是需要几种对紫外线防护覆盖波段不同的防晒剂组合作用。
每种防晒剂都有自己的吸收峰,在那个峰值附近的一定范围是这种防晒剂的“有效波段”。
比如第一行的ZnO,防护波段在290nm—370nm左右(覆盖很广了,但是结合上面那图一起看,在哪一段防护力都不高);第六行的阿伏苯宗,防护波段在320nm—400nm,非常强悍的UVA防晒剂。
由于户外暴晒可以说是在紫外线下全面炙烤,所以对于全面防护的要求更是必须。
前面也说了,欧系和美系都有明确的广谱防晒标识,但是国内和日本却没有相关的规定,判断只能自己粗略估计,所以三爷建议看防晒剂组成的时候,自己画个下图这样类似的甘特图,看看有没有较全面的覆盖。
p.s.简单粗暴一点就是选欧系、美系有标识的多省事!
看浓度
浓度也是防护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再强悍的防晒剂,就加0.1%还能有啥用?!所以添加浓度也必须够。
有些品牌在外包装上会把添加浓度直接亮出来,非常明了(作为一个护肤博,为这种包装起立鼓掌)。
不懂怎么叫添加够量的话,三爷说个不那么科学但是比较好操作的粗暴方式:
我国有一个防晒剂限用浓度表格大噶可以找一下,把最大允许使用浓度和产品添加浓度对比一下,够量添加最起码超过限用浓度的一半吧。
但还有非常多的产品是没有标出添加浓度的,更没法判断了,资深的配方师也只能按成分表、配方和常用浓度去推测。
我们就想简单给自己挑个靠谱防晒而已,没必要那么费劲,大家就翻出成分表看看各种防晒剂的排名好了,一个合格靠谱的防晒,防晒剂虽然有高有低,但大体都会在配方排名的前部,1-20名内吧。
p.s.还可以参考一下肤感,化学防晒剂多油溶,物理防晒剂多粉体多泛白,要是一个防晒产品肤感贼轻薄贼水,那大概率防晒力度都不咋样。
简单粗暴选择法
以上都不想听!也不想算的!
按这三个标准选:
①优选欧系防晒,其次美系防晒;暴晒、并且仅用一个防晒产品的话,不太建议用日系的,但是可用来叠擦。
不建议用是以为日本测防晒的标准比较水,有虚高的问题;可叠擦是因为肤感好,在欧系糊了2-3层后脸上已经完全是浆糊了,日系的好肤感这时候更容易坚持下去。
②选择欧系、美系这种标识清晰的,直接挑个有广谱防晒标识的、高指数的,什么防晒剂组成、添加浓度通通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