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
TAOLUMUSIC
最近我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观点,当时正因为QQ音乐、酷狗酷我等平台上周杰伦的歌曲被标注为VIP,需要开通会员才能听,在微博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讨论。
付费听歌这个逻辑遭到了部分网友的吐槽,可令人不解的是什么时候开始音乐付费变成了不应该的事情?
很多人无法相信的事实是大部分纯正的音乐人都是靠音乐吃饭,他们为了能创造出有质量的歌曲,将赚来的钱全部投资到自己的音乐上。回顾歌坛,很多兢兢业业为音乐付出一切的人其实活得并不体面。
在某一次综艺节目上突然出现了阔别已久的朴树的身影。当时主持人问:从来是综艺绝缘体的朴树为什么来?朴树回答:我这阵子真的挺需要钱的。很难想象吧,朴树缺钱?这似乎是一件很难以置信的事情。
1999年,朴树推出专辑《我去2000》。那时候那首《那些花儿》火的一塌糊涂,横扫国内各大奖项。就在华语乐坛最不景气的时候,朴树的专辑依旧卖出了50万张。
朴树对于音乐的热爱毋庸置疑:他用了12年来筹备他的第三张专辑,就在大家都觉得他无比愚蠢的时候,他说“我不是用12年来做1张唱片。如果一张唱片做了12年,可以预见,那该有多糟糕。当你足够爱一件事,你就会知道,这有多正常。”
虽然专辑大卖,但他依然很缺钱:音乐并没有为他带来更多应得的收入。
他需要养着一个乐队而且正准备出专辑,他知道做音乐不容易,可没办法,这就是音乐人的现状。音乐是艺术,也是产品。我们总羡慕高晓松说过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是这句话本身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想要为梦想活着,就得选择苟且地活下去。
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听过《夜的钢琴曲》吧,这首歌一直被人称为背景音乐之王,有着将近上亿的播放量,它的原作者是一名叫做石进的网络工程师。
当他的音乐点击量如此火爆的当下,他突然宣布:“老子不写歌了,要饿死了。”很多网友都不满意,你难道不应该已经腰缠万贯了吗?其实并非如此。
一个音乐人如果不能得到他该得到的利益,那他就可能无法继续创作。
再来说说如今摇滚乐的半壁江山—— 汪峰。
曾经在“不能饿死音乐”演讲中所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辞去四五千的公职,做了“鲍家街43号”乐队,做喜欢的摇滚乐,过想要的人生。
当然紧接的,都能猜到,吃不起饭了,日子也没法过了。
和大多音乐人一样,汪峰开始了跑场的生活,也就是商演。150元一场,还得跑很远。对于这个阶段的音乐人来说,能找到场子已经不错,在乎钱干嘛呢。后来圈里有了些名气,正式签约京文唱片,第一张专辑分到了8000元,紧接着第二张发行之后,当然演出费还是不高,分一分就没了。
终于,公司给他卖了海外版权,得了7400元。他20年以来努力的价值,只换来了7400元。2005年,《怒放的生命》专辑发行了,声誉提高了,收入呢?却和普通工薪阶层没有太大区别。
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家免费下载,更是让创作者没办法通过创作获得收益。汪峰谈及的一个关于他的数据,也让人唏嘘不已——几十年里纯粹由音乐作品赚得的总收益,只有60万。
音乐赚不到钱,更多的人不再玩音乐,那这个世界该会变成什么样子?
行业有可观创收,才能刺激产业的复苏,也才能让音乐人有一片安身立命的土壤。我们从小就学过一首“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告诉我们珍惜农民辛苦种来的粮食,可是对于这种无形的创作却不懂得同样珍惜,音乐在本质上与其他商品并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既然想要听一首歌,就应该为作者的劳动成果买单,记住一句话,免费提供音乐绝对不是义务。
自从大部分音乐都开始付费之后,我打开某APP总会看到诸如以下的留言:
“NM下个歌还要收钱?穷疯了吗?”
“为什么我以前的手机下载不用钱,现在的却要收费了?”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想,中国没有版权意识的人该有多少。
在欧美国家,独立音乐人可以成为一个职业。
格莱美每年都给人惊喜,美国公告牌Billboard榜单总是佳作涌现,这背后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法制上对于音乐作品版权的严格保护,严厉打击盗版,正版作品市场价格可堪昂贵,才是产业繁荣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