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白」这个词,想必经常在互联网冲浪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它多指为某人、某事洗刷辩白,以达到“颠覆其黑历史、将其反面形象反转为正面”的目的,动名词皆可应用。
具体场景为:《都挺好》中,一向作天作地的苏大强,最后凭借给苏明玉买习题册一幕“洗白”了。
from《都挺好》
像这样的网络词汇,近来出现比较频繁的还有“人设”“杠精”“舔狗”等等。
而大家对待这些网络词汇的态度,也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分歧。
讨论的本质主要集中在“网络词汇盛行,到底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这道古老而常新的辩题上。
正方:网络词汇盛行,是文化的倒退
一部分对网络词汇大肆入侵日常生活感到厌烦的人,坚决认为这是倒退。
“真的很讨厌动不动就拿「洗白」给人扣帽子,明明是既心酸又温情的亲情心理战,不去体会感悟其中的转变就罢了,人家演什么说什么都只认识「洗白」俩字似的。”一位网友回怼那些说苏大强洗白的人。
其实这位网友愤怒的,可能不是大家对苏大强的态度,而是某些网友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
不去理解文艺作品、发生事件、人物经历中复杂、隐蔽和幽闱的部分,却只懂得二元对立,通过创造一些网络词汇、继而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定性一些原本多元、多义的东西,似乎在当今网络语境下越来越多见。
from 87版《红楼梦》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红楼梦》《洛丽塔》《这个杀手不太冷》皆被抨击为「三观不正」。
说贾宝玉是「渣男」「妈宝男」,林黛玉是「白莲花」;《洛丽塔》《这个杀手不太冷》则是提倡「恋童癖」;包括陪伴了我们整个童年的《还珠格格》,里面贤良淑惠的令妃,也被说成「绿茶婊」。
一旦接受了这些网络词汇的设定,人们就会根据论点去找论据,一旦发现剧情中有符合标签设定的细节,立马扯着嗓子洋洋得意地喊,“看见了没?我就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再没有人去体认《红楼梦》中的悲悯,也就不再试图去了解,除现实中我们要保护儿童的绝对正义性外,还有文学性的人性探讨、美感表述。
含蓄、多义、留白,在网络文化里不复存在。
而所谓的“三观正“,大多是与你的三观相同而已。当“三观正“成为整齐划一的唯一标准时,它就站在了“正确“的对立面。
那我们宁愿喜欢三观不那么“正“的人,因为它包含了多元的可能性。
from《这个杀手不太冷》
一些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女性,甚至会被指责为「田园女权」,在这种网络话语霸权下,你说什么都是错,因为你「说」这个动作,就是错。
网络词汇的盛行,是大家放弃思考、群氓狂欢的结果,是简单粗暴化思维模式的表现,并且暴露了反智主义的潜在倾向。
同时,它拒绝了严肃讨论的可能性,一切皆可嘻哈。毕竟「皮一下很开心」,「加个狗头」便是不合时宜抖机灵者免责的通行证。
反方:网络词汇的盛行,是文化的进步
而另一部分喜爱使用网络词汇的人则觉得,这无疑是种进步。
“把网络词汇盛行说成退步的人,纯粹就是精英主义者的优越感,他们不就是觉得用网络词汇很low嘛。”一位半路被拉入讨论的朋友说。
“而这种优越感其实是他们的幻觉,因为他们觉得很low的人原本就存在,只是之前没有被他们看见,网络让这群人被看见了。
如果不是网络语言,这群人可能一辈子都只禁锢在小学阶段学到的语言系统,而网络语言丰富了他们,每个阶段又会出现新的,他们就图个新鲜、好玩,不就够了么?”她想了几秒又狡黠地补充道。
from《布达佩斯大饭店》
除此之外,有人认为,网络词汇的盛行是记录时代脉络的活化石。
我查了下,2008年的十大网络热词是“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宅女/宅男、做人不要太CNN、囧/槑、雷到/雷人、山寨、霹雳”。
2018年的十大网络热词是“C位、skr、社会人、锦鲤、肥宅快乐水、燃烧我的卡路里、大猪蹄子、真香、确认过眼神、土味情话”。
from 网络
是不是感觉10年之间的变迁感扑面而来?
我们都从“蜗居”一词兴起时的奋斗青年,到了只想拥有“肥宅快乐水”的佛系青年。
再者,网络词汇的发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性,对精英阶层起到了抵抗作用,是草根争夺自身话语权的有效实践。
from《布达佩斯大饭店》
所以,网络词汇的盛行,究竟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也许是沉浸在网络时代的我们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而你的态度,会是什么呢?下方投票,查看你与多少人持有相同的选择。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