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KAPIKA
繁花随指尖散落,光影跟着脚步流转,一挥手还能将画中的雪撒得纷纷扬扬。古人、古景不再囿于死板的静态,而能够穿过时光透过屏幕与观众两相呼应,这场现实版的“博物馆戏精大会”,发生于当下的故宫。它有一个更正式的名字: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展。
以“宫里过大年”为主题,数字艺术创意平台OUTPUT打造的这场展览,将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技术融入了沉浸式的光影体验。加上故宫这块金牌IP,春节至今,这场展的观众络绎不绝,人流量最高的一天可以达到6万。
对当下的年轻人们而言,这类以VR、AR、CG等数字技术承载互动内容体验的产品,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陌生。2017年的北京青年们或许会记住那一场刷屏朋友圈,成为网红自拍地的Teamlab,而如今,打开大麦、大众点评等平台,在一线城市几乎都能搜到几家同时在商场、博物馆展出的“沉浸式艺术展”。
事实上,近两年来,沉浸式娱乐已经成为热词。4000亿的线下娱乐市场本就处于升级之中,人们寄希望于沉浸式的形式能够填充这类对改造的需求。
除了在大众当中有越来越广的接受度之外,商业地产、旅游景点、博物馆等线下消费场景也向这样的数字互动艺术体验产品抛出了橄榄枝。今年3月,风语筑子公司要看文创更是宣布要在全国30个商业体里打造数字艺术展览院线。
热潮之下,入局者众。但与之相对的却也是,两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依然没有到一个像Teamlab一样的本土爆款的出现。而从各式各样的产品体验来看,这条熙熙攘攘的赛道,似乎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Teamlab落地点燃市场
当绽放文创的创始人杨钜泽第一次在米兰的世博会上排了五小时长队,终于看到Teamlab的展览时,他立马被眼前用光影呈现出的夏日黄昏景象所震惊,并当即决定要将这个展览引进到国内。
但当时的杨钜泽或许也没有想到,一年多后这个IP正式落地中国时,将会对国内的市场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那是2015年5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展在此时还是一个陌生又小众的概念。
黑弓的创始人王志鸥向剁主回忆,当他在2010年开始创业时,“整个新媒体艺术市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的,无论是消费者和客户都不成熟。”当时来找黑弓合作的也全是品牌公司,或者是部分有创新意愿的B端项目。
而另一位从2015年进入这条赛道时就主攻数字艺术互动体验展的从业者,要看文创的联合创始人刘延军告诉娱乐资本论的矩阵号剁椒娱投(ID:ylwanjia),在他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极少能在线下消费场景中看到类似的体验展。“那个时候感觉消费者甚至都没有要为这种展览付钱的意识。”
在2016年以前,虽然国内也有一些相关的尝试,比如由兰登国际打造的,于2015年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的雨屋,虽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但并没有掀起太大的声音来。
不过,相对几年还处于酝酿期的国内市场,数字互动艺术体验产品早已经在海外生长了十几年,并涌现了一批风靡全球的知名IP。比如日本的数字艺术团体Teamlab的作品《未来游乐园》、《花舞森林》,Naked的《寻梦海底两万里:深海之光》、《FLOWER FLOWER》,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土受到欢迎,甚至还“出口”到海外多个国家巡展。
国内市场的空白,加之海外作品的成功,这让要看文创的联合创始人刘延军嗅到了机会。他们首先在2016年引进了日本当红的数字互动体验展《魔法美术馆》试水,在天津做了第一场就有8万人参观,实现了盈利。后来这个项目在上海被东方明珠买断了运营,上海场的参观人次达到了30万。随后在同一年,他们又再度引进了大名鼎鼎的Teamlab,以按单个城市展出授权的形式,于2016-2018年分别在青岛、杭州、南京做了三场展。
不过在那个时间点,要看文创并不是唯一一家拿到Teamlab授权的国内公司。位于北京的佩斯和位于深圳的绽放文创也注意到了这个项目,它们拿到授权后在北京和深圳做的两场展出更加引人注目,前者展出期的参观人次达到了30万,后者则达到了40万。
要知道,为了做Teamlab的展出,绽放文创当时引进IP、搭建场馆等方方面面的总成本为2700多万元,杨钜泽告诉娱乐资本论的矩阵号剁椒娱投(ID:ylwanjia),此前在国内几乎从来没有投入这么大的展,高昂的成本让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门生意,但最终结果不仅让杨钜泽验证了自己判断的方向,也让大众真正关注到了这片市场。
“之前也会有一些零星的展有不错的完成,但Teamlab的引入是把市场引爆了。”王志鸥这样评价,随后的两年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这条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