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有豆瓣网友发帖称著名歌手蔡琴去世,引发一波不大不小的舆情。网友的“爆料”只有一句话,但是跟帖中有几个人表示“听朋友说了”,甚至还有网友评论称“官方正在封锁消息”。
随后该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
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求证蔡琴经纪人,对方表示这是假消息,“她身体健康,谢谢大家的关心。”
图源视觉中国
蔡琴1957年12月2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市,拥有着《你的眼神》,《恰似你的温柔》,《被遗忘的时光》等数首经典金曲。
近年来,61岁的蔡琴依然活跃在演艺圈,今年2月,她登上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上演唱《你的眼神》,使用的“芭比粉”唇膏当时还引发了一大波讨论。
据悉,3月30日,她的“经典琴歌”演唱会也即将在澳门举行。
一个一直活跃在我们眼前的艺人,就因为年岁较长,就要被传谣“去世”,是不是过于恶劣了一些?
这件事让我想起,2018年11月,当时网上多篇消息称著名歌手刘欢病危。当时,我们也是第一时间四处求证,在联系了多位曾与刘欢合作的合作者,他们纷纷表示“病危系谣言”后,才放下心来。
而现在,刘欢正在《歌手》中给观众展现他音乐上的功力。
更早之前,还曾传过刘德华、赵本山、琼瑶、李雪健、周星驰等等明星的“去世”消息,每一次都是引起网上一片恐慌,然后在媒体以及粉丝的四处求证下才辟谣成功。
道听途说、故弄玄虚,这可能是类似谣言的共同特征。在现在的媒体条件下,一个明星去世,根本没必要“封锁消息”,也无法封锁消息。但是谣言愈传愈烈,媒体纷纷向蔡琴方面进行求证,这样的谣言无形中浪费了公共资源。
最早在豆瓣发布“蔡琴去世”的网友,在早上时也已删除了自己的豆瓣广播,但这句话造成的影响却持续至现在。
媒体四处求证、粉丝揪着心等官方消息……可以想象有人也许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内容和资料。
虽然不知道最开始造谣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至少,这个上午,一定有很多人付出时间、人脉、沟通等成本,为那一句谣言买单。
蔡琴演出照。图/视觉中国
艺人的经纪人肯定也哭笑不得,表示这是假消息无疑,蔡琴几天内就会在公开活动中露面。毕竟月底还有澳门演唱会,蔡琴现在想必也是在紧张准备之中。
最初发布“爆料”的网友,动机很难揣测。
很有可能,他是不经意间看到的一个老帖,几年前就有人传蔡琴去世,那次她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前夫杨德昌去世后自己的心路历程。她曾经被查出胸部有肿块,这让她重新审视生命,还写好了几份遗嘱。
↑ “蔡琴去世”的关键词在搜索引擎已有60万相关结果
谣言可能就是蔡琴的访谈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有些人断章取义,或者别有用心来一个恶作剧,新的谣言就会诞生。
刘欢也是如此。
2016年,高晓松晒和刘欢的合影,当时刘欢满头白发,从那时开始,刘欢就不断处于“病危”、“去世”的谣言之中。在2018年,李咏去世后,又有人在网上把这张照片扒出来说刘欢已经“病危”。
可那时,明明刚传出消息称刘欢将确定参加《歌手》。
谣言总是这样,尽管艺人们还在出来参加活动,但却不能让这些谣言消失,让造谣者停止。
从传播上看,那些稍微上了年纪,又不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的明星,很容易遭遇谣言。有关他们的“消息”比较少,而公众对他们消息的需求是巨大的,这种不平衡为谣言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上了年纪”的明星,陪伴他们的粉丝也正在老去,有些粉丝也已离世。粉丝对明星生活的想象中,添加一些健康方面的猜测,也是正常的。
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人编造明星去世的谣言,纯粹是为了博眼球的需要。
即便在网络普及之前,比如20年前的北京地铁上,卖报纸的人也有可能会大喊一声“刘德华去世了”——你翻遍报纸,都看不到这个信息,而卖报的人早已到了别的车厢。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编造这种谣言,变得无比方便。
而且编造明星的谣言,可能在短时期内提高某个ID的知名度,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有法律上的风险。
相比其他涉及名誉的谣言,明星们一般都懒得解释“去世”的谣言,更不会去追究法律责任,和博取关注的“收益”相比,编造类似谣言面临的风险不值一提。
想对习惯性造谣的某些人说: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造谣不仅会让被造谣者本人心里十分不适,也会让关心他的粉丝和朋友揪心,更会浪费大量公共资源,知情者还得想办法辟谣。
用这种类似“诅咒”的假话赚取流量,不可耻吗?
而对每个互联网用户来说,基本的素养可能是必须的:在想第一时间转发一个人“去世”的新闻时,留心一下是否有真实可靠的消息源。
看起来,这像是一个新闻的专业问题,但是既然在人人都可发声的时代,每个发声的人,也就不能不留心自己的责任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