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欧美主流电影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突然爆发火箭式蹿红的明星,西门·佩吉,本尼迪克特·康巴伯奇,马修·麦康纳黑,是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在某一个时间节点,观众突然发现,似乎毫无征兆的,突然间到处都是这个人,饰演跨度极大的不同角色,各个都表现优异。
马修·麦康纳黑
如果稍加探究,会发现其实此人其实已经在各个剧集影片中经常出现,通常是重要的第一主配,有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其职业生涯路径清晰而稳健。以前固然也有超级明星,但是像这样大爆发式的十样全能型演员相对比较少见。
以往的超级明星,通常其实是担负同一类型的角色,而戏路宽广的往往要用无数的影视经验,或者在舞台上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角色积累一生。
本尼迪克特·康巴伯奇
然后,仿佛是世界对这些功勋艺术家的奖赏,让他们出演好莱坞吸金大片,特效炫酷,剧情套路,人物扁平,情感单调:所以需要这些功力深厚的性格演员用简单幼稚中二的表演来传递相对较多信息,这些信息不需要有深度,不需要任何人灵魂的共鸣。
这些表演基本上是片段性的,前后无线索,也无能量的流动感,这都是斯坦尼式表演所要求的及格条件,而这些演员通常是受斯坦尼式方法训练并因此赢的名声的。功力不够太容易让人望而生厌。
貌似是从2016年开始骤然爆红,到今年到一个小高峰的马赫沙拉·阿里就是这样一个演员。
马赫沙拉·阿里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配角奖让非资深影迷也一下记住了他,同时他是在业界和观众口碑俱佳的《真探3》主角,挽救了该剧被第二季雪崩的名声。
《真探3》(2019)
再之前,他靠《蓝色月光》里一个没多少戏份的辅助性角色获得最佳男配角,在《纸牌屋》中担任重要配角,再往前回溯,是一系列表现精彩的小角色,越往前越像周星驰的职业发展轨迹。
《纸牌屋》(2017)
他的职业桂冠,赢得观众真正的尊敬,来自于《真探》和《绿皮书》,而他的现金大奖是《阿丽塔》。
《阿丽塔》(2019)
当然,阿里的早年经历颇为典型,黑人孩子,家庭条件一般,以篮球体育生的身份拿奖学金进一个不算太差的天主教大学,大学中逐渐看穿体育奖学金对黑人学生的骗局残酷之处:基本上这些孩子就是各个学校嘴里的甘蔗,大部分人的青春奉献给球赛,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避免成为甘蔗渣,靠打篮球获得一个体面的生活。
所以他毕业的时候,完全放弃了打球生涯,而且对打球不无怨念。再之后他进入加利福尼亚的圣玛丽学院,学了一个很水的专业——大众传播」。遇到了不少关心学生前途的好老师,逐渐对学业认真起来。据他自己的回忆,他对表演的真正认识来自于一门叫做「口头沟通」的课程。然后参与一个校园戏剧《Spunk》。
毕业之后经过该剧导演推荐,他进了一个叫加州莎翁节的大众剧团,真正面对观众的经历是比较辛苦的,持续整天的训练,晚上演出。这种经历其实类似体育生。
其他的年轻同事基本上都是资深文艺青年,看过各种前卫电影。而他只读过少量的莎士比亚,片段。不过,他的天才证明这不算什么大问题,很快就站稳脚跟。当然,这种经历和好莱坞明星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他的选择是要不要接受时薪二十美元的工作,当一个游艇水手,过比拿最低工资稍好一些的生活,还是继续上学。
继续上学的话,是学个前途稳健的法律专业,还是通过研究生求学追求相当虚无缥缈的演艺事业。最终,他选择了后者,1997年从加利福尼亚圣玛丽学院毕业,进入NYU开始为期三年的表演硕士学习。
这样的所谓性格演员的发展,在美国电影工业中其实并不算是所谓「半路出家」,或者说几乎是标准路径。性格演员,或者方法派演员在英美电影界的传统就是不问出身。所谓的方法派,是东欧移民为美国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私立的专业戏校,综合大学里的戏剧系,以及遍布全国的地区性剧团,方法派的教师们把斯拉夫版,简称「体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统,变成了美国版的「方法派」,并且发扬光大。
美国演员多多少少都是李·斯特拉斯堡,迈克尔·契诃夫,桑福德·麦斯纳,斯泰拉·埃德勒等人的徒子徒孙,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斯塔尼再传弟子(虽然他们之中有人未必承认,或者干脆公开反对方法派,但基本模型和术语系统是一致的)。
迈克尔·契诃夫
当然,和中国版的斯坦尼方法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一样,美国版的斯坦尼方法也极大的扭曲了斯坦尼的本意。
斯坦尼本人更注重精神性的追索,探求情绪和想象的真实来源,以获得角色和演员在现实主义意义上的重合,而方法派的演员,着意慢慢地强调为自己营造一个完全和角色相同的生活世界,用一些外部条件来让演员获得「体验」,把一些俄苏演员为了获得「体验」的佚事极端化公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