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用来比喻朝九晚五,像牛马一样勤恳的底层上班族。
最近关于它的衍生词,一无是畜、畜畜可怜、设身畜地、畜目惊心、无畜可逃等等,因内容过于真实,令大家纷纷畜景生情,默默流下了自嘲的泪水。
大批在职场中已经畜生入死一段时间的90后,和一部分畜出茅庐的95后深夜面对自己的信用卡账单,开始思考人生。
(from特别人类星球)
我18岁时的理想是什么来着?
我大学四年究竟在忙些什么?
我所学的专业到底有什么用啊?
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有时会不敢想。因为你随机抓个身边的人问,他的回答极为可能是“没有”。
而这个答案有多坦诚、有多普遍,就有多让人难过。
因为什么?因为它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否定了自己四年的时光,你承认了自己四年的无所事事。
“你真的觉得学过的专业毫无用处吗?”我像个急于为我们所浪费时间(其实是为自己)找到一丝价值的侦探,契而不舍地追问着身边人。
“某一瞬间也有用吧。”被我磨烦的众朋友只好勉强回忆道。
专业:城市规划
职业:公务员
我有一项用在逛商场时的神奇技能,就是能够在其他人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时候,迅速找到电梯、出口和洗手间的位置。
用导航?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专业是学建筑规划。
所以每次男朋友找不到路,我就拎着他嗖嗖嗖跟段誉那凌波微步似的,心里特有成就感。
专业:会计学
职业:电商
当我在攒钱买基金做定投,有的人可能连某余宝跟银行理财还分不清的时候吧。
很多同龄人嫌麻烦就直接顺手放某宝里了,其实大部分银行理财收益还是比较高的。虽然我也稀里糊涂,但有点财经类常识,面对钱的时候就会特别谨慎。
APP借贷?负债?不行。这是给当代年轻人挖的大坑。
专业:市场营销
职业:数据分析师
忽悠人我不会啊,你看我现在都去从事了一份最不需要跟人打交道的职业。
不过一个生活小窍门可以分享给你,就是我从超市买东西,特别是牛奶、果汁一类,一定会把货架前排的拿出来,然后看看藏在后面的货是不是保质期更久。
虽然这样显得我很鸡贼,但这跟大数据分析其实没啥区别,都是分析人的心态。换个逻辑,我就是居家必备良品型呀。
专业:新闻学
职业:房地产销售
面对舆论,不管是出自机构还是大众,都会有一种习惯性的警惕。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我不知道有多少新闻学子,是被这篇1999年《南方周末》的发刊词所触动,是被纸媒“黄金十年”那代调查记者所影响,崔永元、柴静、白岩松等等。
这些在网络时代好像都挺没用的,可我心里清楚,这些常识最为珍贵。
专业:计算机
职业:自媒体
能看懂程序员的冷笑话吧。
比如有天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大家一起去吃火锅,有个程序员在菜单栏宽粉、鱼丸、芝士年糕的选项后面划了“//”,然后跟服务员说,这些都不要。
我就差点笑到头掉。
因为“//”在编程语言里,放在代码的后面是注释的意思。这种蠢事只有死直男和理工女会做出来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啊?不好笑喔……
以上不同专业的“有一点用”心态,似乎跟“社畜”语言学层面的繁荣一样,成为了我们与大环境和解的方式。
可我不认为这种和解,跟大家口中的“专业无用论”完全对等。
因为很多认知是潜移默化的,即便我们所学的专业没能直接衔接为职业能力,但学习这门课程时所受的思维训练,一定会植根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某个部分,等到某天需要时被激活。
之所以想要为浪费掉的专业找到一点点价值,也许是在隐约地担心某种危险。
毕竟任何“无用论”论调,包括“所学专业无用论”,下一步潜在引申的可能就是“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
这跟个人式自嘲不同,它的另一个常见现象,是我们朋友圈不定时出现的“读完研究生、博士,不照样给初中生打工”小文章。
是的,类似现实当然存在。可我们所受的教育、得到的经验(不局限于所谓课本),正是要对抗地位、财富各类资本角逐时引发的焦虑。
因为蔑视知识的年代,一定是野蛮而恐怖的年代。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所学的专业有用”。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