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腊梅和桃花之间盛开的是海棠
植物园、动物园的海棠此时开得正好
近一点的还有塔子山公园
零零散散的地方
双流的棠湖公园资格老派
都江堰有片上千亩、拥有各式海棠品种的地方
据说实地其实过于粗放,去过的人多少有些失望
保险起见,我还是去了农科村看海棠
第55期
农科村的贴梗海棠
上周六去农科村赏海棠的游客数量其实有点尴尬。可能是天气阴冷的缘故,也可能这些年农科村风头稍微弱了点,但这并不妨碍海棠该怎么红还是怎么红,甚至有的已经开始掉落。
贴梗海棠是农科村最常见的品种,高高一笼,灰绿和暗红,正是那种深沉、旧旧的感觉让人自然蹦出“传统中国”这样的大词。再和典型川西农家相互结合,瓦屋,茅草,竹林,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每个院子,每条岔路上都是海棠的身影。农科村当年最擅长的正是园林造型。海棠很好地成为了川派盆景的素材,矮矮一片交错扎成小篱笆,而那些高的成了拱形的通道。
拱形的海棠架,农科村标配的园林造型景观,辨识度极高,直到现在恐怕都还是成都近郊游独一无二的存在。花架下晒太阳,搓两圈小麻将,或者来杯三花,虽然是老气,周末能够在户外自然中瘫起,已经是神享受了。
虽说海棠花开看着热闹,成都也有不少,似乎海棠的地位一直尴尬,不如梅花暗香,总能驱使人张望它到底在哪儿;桃花,漫山遍野,每年早就做好准备再挤都要去一次龙泉山。只是晃眼在绿化带中看到一点暗红,才让人惊觉海棠原来开了。
杜甫在成都住了好几年写诗不少,却也找不到一首里面有海棠。一说他是避讳母亲的名字,另一说是海棠整个的意象是在宋以后才得到深化,清雅并且富贵。
或许还有点留恋的意思。也是头一回看到有小店、民宿在花瓶里插上海棠花的,和背后的旧影视海报一样味道浓厚。
一路在村子里寻海棠,说来也巧,当天我穿出一条非游客主流通道的小路,没想到却意外混进了一个领导考察的队伍。农科村也在乡村振兴,不少的民宿、酒庄已经修了个框框出来。资本、运作,听得云里雾里。
下周乱逛带大家逛一下农科村的徐家大院,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名声一直在外,路过很多次,还是头回进去看了看,也还有点好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