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车上永远是车水马龙,行人永远是步履匆匆,而那些童年的传统的东西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凝结了祖先情感与智慧的时令节气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遗忘。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还记得几个?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当世界都以90天为单位划分出四季时,感性有趣的中国古人早已将一年划为二十四份,这是独属于中国的“符号”,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岁月流转。
一位叫典婆婆的插画师,在工作之余,揣带情怀,用手中的笔墨,绘出了她理想国中的二十四节气。便是希望向更多年轻人转述那些随着时代而黯淡,却值得珍惜重温的民俗宝藏,挖掘寻常日子里不经意的快乐和智慧。
2019,就让我们跟随典婆婆的插画,从头开始,寻回那些被遗忘的故事与传统。
壹丨立春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立--开始,春--生长
立春为节气之首,意味着新一轮回已开启
古人对岁首很重视,立春之日要祭春神、立春幡
以表对新岁的祈福
▲剪绢纸成春幡戴头上以示迎春,禳凶求吉
貮丨雨水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东风解冻,散而为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气温回升、乍寒乍暖,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是反映降水的节气
春雨贵如油,雨水之后,万物开始萌动滋长
▲洗春弹新雨,绿我杯中水
叁丨惊蛰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蛰虫惊而出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
而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劳动人民也进入春耕农忙
所谓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春雷唤醒了睡足了整冬的小萌宠
肆丨春分
『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分者,黄赤相交之点,
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明史·历一》
春分日,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12小时
春分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
风筝放得好,那就是“纸鸢跋扈挟风鸣”
放得不好,那就要“手提线索骂天公”
▲春光和熙,蝶飞燕舞
伍丨清明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清明兼自然与人文,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正值春回大地
扫墓之余一家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生气始盛,吐故纳新
陆丨谷雨
『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
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这天大家走村串亲
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以祈康健
▲“准备好袋子,咱主子说今天会下谷子雨!”
柒丨立夏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礼记·月令》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雷雨增多,炎暑将临
▲一把好蒲扇,凉快一夏天
捌丨小满
『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有祈蚕节
古代把蚕视“天物”,为祈“天物”宽恕和养蚕好收成
故而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好一盆肥肥嫩嫩不敢碰的天物
玖丨芒种
『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种”二字谐音,也称为“忙种”,
“ 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
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芒种》
▲最乡,最香
拾丨夏至
『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恪遵宪度抄本》
夏至以后易形成雷阵雨,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
写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又到了解嘴渴的冰甜时节
拾壹丨小暑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暑,热也。月初为小,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热在三伏”,小暑便是进入伏天的开始
▲傍晚夏夜里的一碗凉品,多美好
拾貮丨大暑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
—《通纬·孝经援神契》
夏令炎热易伤津耗气
可食补苦味缓解热病
▲最到暑热多食苦,小娃一见拨浪鼓
拾叁丨立秋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 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周语》
落叶知秋,从文字角度来看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难熬
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啃秋,啃住,不放
拾肆丨处暑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农作物相继成熟的时节
▲鸟食来,鸟食去
拾伍丨白露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
白者露之色,气始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天气渐转凉,昼夜温差开始增大,
清晨时可见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宫斗戏总有采集甘露的桥段
拾陆丨秋分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一场秋雨一场寒,手头针线开始干
量量小宝的肩头,比去年宽了几指
▲一场秋雨一场寒,手头针线开始干
拾柒丨寒露
『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
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万物随寒增长,逐渐萧落
该把厚衣取出啦
▲光了一夏天的脚丫要捂起来了
拾捌丨霜降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二十四节气解》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树叶在秋霜抚慰下
开始漫山遍野变成红黄色
如火似锦,秋意正浓
▲落叶被抓住如被幸运亲吻
拾玖丨立冬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是进补储藏体能的时候了
▲吃一肚子肥肉也不被看见的季节
貮拾丨小雪
『一候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升地气降; 三候闭塞而成冬』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已呈初冬景
▲小雪是孩子冬天最期待的礼物
廿壹丨大雪
『一候鹃鸥不呜, 二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瑞雪兆丰年是耕种人的祈愿
而孩童来说
玩一场雪仗是从天而降的游乐场
▲舀一盆雪打包回家珍藏(典婆是南方孩)
廿貮丨冬至
『一候蚯蚓结;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动』
“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
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三礼义宗》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养生因为“气始于冬至”,生命活动
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参与制作食物比食物本身更有意义
廿仨丨小寒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稹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唐代·元稹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其实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
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从来大寒需要大暖来烘托
廿肆丨大寒
『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三礼义宗》
大寒是廿四节气中最后一个
是时常与岁末的重合
过了大寒又立春
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春节是中国红的秀场
远离农耕文化的我们,或许我们不再需要廿四节气的指引上山下田,但我们仍能从其中感受到一年景时光推移的反馈,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活智慧。
就像戏台的娘子,就算她闭口无唱,依然可以从她的姿态看罢一出戏的起承转合。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又是新的一年
这组会动的24节气图
真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