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的爹地、醇亲王载沣呱呱坠地。1912年2月12日,29岁的摄政王载沣生日当天,溥仪宣布退位,大清朝就此结束。现在问题来了:此后载沣过生日是应该庆祝自己福寿双全呢?还是庆祝大清终于玩完呢?
载沣一生,四男一女陪他走完全程。五个人里,没有一个不是跺跺脚都能引得全国上下震动的大人物。
1 贵人:慈禧
载沣的伯伯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儿子也是皇帝,他本人却只是皇帝的亲戚。
载沣的老爸是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哥哥是咸丰帝奕詝,奕詝的嫔妃懿贵妃后来成了实际主宰中国长达47年的慈禧太后。载沣刚刚出世的时候,他十一岁的二哥载湉已经被慈禧看中当了八年小皇帝,也就是光绪帝。
载沣十二岁本命年那年,中国刚刚因为甲午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举国一片改革变法之声。又过了三年,光绪帝在戊戌政变中一败涂地,被慈禧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又过了三年,因为义和团兴起,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慈禧自己躲到西安,一边让李鸿章跟八国联军谈条件议和,一边要派人去德国为克林德的事赔礼道歉。看来看去,觉得十八岁已经袭醇亲王爵的载沣最合适。
载沣一路到上海到香港再到欧洲,眼界大开。他一路低调节俭,在德国又能有礼有节地跟德方据理力争不卑不亢,为狼狈不堪的清朝皇室挣了不少印象分。回国后,慈禧就表扬了他,后来又亲自把心腹重臣荣禄之女指定给载沣成婚。
等到1907年慈禧自知大限将至的时候,把载沣的长子溥仪定为光绪帝接班人,继位大统。因为溥仪只有三岁,所以军机大臣、皇上爹地载沣就成了摄政王,整个中国的实权都在他手里。
慈禧阅人无数,载沣能力有限她心知肚明,但在当时从她的角度而言既要维持清朝苟延残喘、又要保证自己不被清算,一向听话的载沣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2 仇人:袁世凯
因为戊戌政变的原因,载沣一向视袁世凯为眼中钉。慈禧临终前把载沣封成摄政王,也有牵制袁世凯的意图。载沣一上台,就有想咔嚓袁世凯的冲动。但他跟长辈奕劻和重臣张之洞商量,却遭到了两人的一致反对。他们说:此时太后刚刚去世政局不稳,你贸然要杀羽翼丰厚且没有作乱意图的袁世凯,杀不杀得了,都是要出大乱子的。
袁世凯比载沣大了二十四岁,摸爬滚打的政治经验丰富得却远远不止二十四岁。他眼见头顶上像是有刀,一边调手握重兵的心腹段祺瑞以“平乱”理由来京威慑,一边上书回乡养老,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又过了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了一个多月,山海关内十四省宣布独立。摄政王载沣只有听从众议,把袁世凯召回京来收拾残局。这一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职位,退归醇亲王府邸。他当天就回到家中,如释重负地对家人说,“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过了三个月,1912年2月12日载沣29岁生日这天,溥仪逊位。之后袁世凯成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并向载沣为首的皇室保证:优待皇室条件不变。
又过了三年,一心想称帝的袁世凯跟逊清皇室谈交易:逊清皇室支持他称帝,而作为交换,他将把各项优待条件列入民国宪法,作为永久保证。交易谈成了,但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就因膀胱结石一命呜呼,优待条件写入宪法也成了空头支票。
袁世凯离世那天,载沣洒酒祭奠二哥光绪帝,说“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贼逆天,已遭报应。”载沣似乎从来不指望遗老遗少热衷的“复国”,当袁世凯称帝时他只有两字评语:“胡闹。”
过了两年,军阀张勋带“辫子军”进京搞复辟,载沣还是同样两字评语:“胡闹。”果然,复辟只维持了十二天。
3 恩人:孙中山
还是在载沣十二岁本命年那一年,二十九岁的孙文成为了清政府的通缉犯。他组织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起义,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清政府悬赏缉拿在逃要犯,孙文名列榜首,悬赏花红银一千元。孙文被迫出逃,两年后他在日本把名字改成了孙中山。
孙中山一直都被清政府恨之入骨。1904年慈禧办七十大寿,赦免了部分戊戌党人的同时强调重申“谋逆立会之康有为、梁启超、孙文三犯实属罪大恶极,无可赦免”。后来慈禧死掉,武昌起义爆发后惊慌失措的清政府开党禁赦免党人,但孙中山也不在赦免名单之列。
但风水轮流转,1912年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平生第二次进京。到京半个月后,他亲自去什刹海畔的醇亲王府拜访载沣。当时逊清皇室认为孙中山声望如日中天,请他来作客对逊清皇室利大于弊。于是这位当年举国通缉的头号要犯,就成了王府的座上宾,世事如棋时时新。
孙中山来访,载沣亲自迎入王府,两人共同度过了彼此人生中唯一的一小时。孙中山高度赞扬了载沣在辛亥革命时甘愿退位、承认共和,避免了国内可能爆发的大内战,是明智之举。尤其作为溥仪的生父和掌握实权的摄政王,在清室逊位问题上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其难能可贵。临别前,孙中山特意将一幅有自己亲笔题字的照片赠送给载沣,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
又过了三年,49岁的孙中山在日本娶了22岁的宋庆龄为妻。1924年孙中山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进京,跟载沣互遣问候但未相见。孙中山去世,32岁的宋庆龄就成了遗孀。
因为孙中山的首肯,逊清皇室在民国后一直也没有大麻烦。只是42岁的载沣当然也想不到:他自己去世之后,王府的花园成了宋庆龄在北京的居所。
4 敌人:汪精卫
载沣跟广东人汪兆铭是同龄人,汪兆铭也生于1883年,1910年的时候27岁。
虽然载沣是天潢贵胄,汪兆铭只是一介平民,但两人资质上的差异几乎是一目了然。载沣相貌平常、不善言辞、常被政敌讥为能力平平;汪兆铭却俊朗非凡、才华横溢,而且谈吐和文笔都极为出众。两人地位悬殊,人生未必有交集。
但终究还是发生了关系。1910年,汪兆铭决定以暗杀清廷大员的方式,显示革命派并非只是煽动一般人去革命、自己却远远地躲在后面。一开始他们选定的暗杀对象是载沣的两个弟弟载洵和载涛,听说他们出洋归来,汪兆铭们带着炸药混进了车站的欢迎人群中。、等到达官贵人们一拥而上,人群中的汪兆铭忽然想起一件事:没人认识究竟谁是载洵和载涛。犹豫之间,机会转瞬即逝。
搞笑地结束了第一次暗杀之后,汪兆铭准备有所突破:直接暗杀摄政王载沣。因为载沣上朝的线路每天都一样,他们选定了在银锭桥埋炸弹,期待把宣统皇帝的爸爸送上天。
但没经验是致命的,买炸弹时被路人发现而报警,很快汪兆铭们纷纷被捕。在狱中汪兆铭坚贞不屈、英名远扬,人人都知道“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大英雄汪兆铭。
载沣本想按惯例,把大逆不道的汪兆铭凌迟处决了事。但惜才的肃亲王善耆劝他:如今风雨飘摇之世,杀掉汪兆铭只会越闹越不可收拾。于是最终将汪兆铭判了终身监禁了事。
但汪兆铭只坐了一年多牢就爆发了武昌起义,皇帝下罪己诏大赦政治犯,于是汪兆铭获释。第二年民国成立,昔日的阶下囚汪兆铭以革命元勋的身份,获得万人景仰。而载沣作为逊位的摄政王,当然乏人问津。
然而世事难料。三十年后,笔名汪精卫的汪兆铭叛变投日,万人唾骂、遗臭万年。载沣不仅看着昔日的同龄人客死日本,甚至还见证了抗战胜利之后,汪精卫的坟墓被炸掉。
从此汪精卫就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他曾经想要暗杀的同龄人载沣,却一直活着看到了推翻大清的中华民国的败退。
5 亲人:溥仪
载沣能够在历史上留名,跟他的长子溥仪是末代皇帝当然关系重大。但父子二人一生聚少离多,见面的时候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