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现在有几部热门的围绕40年进程的电视剧《大江大河》、《那座城这家人》、以及《正阳门下小女人》、《外滩钟声》、《我们的四十年》,各位老师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任选一个点,聊聊你们心中这40年电视剧的发展进程吧!
李星文:我写作计划当中的三部曲才能说清楚这40年,你要让我用这个节目就要说清楚,我觉得非常困难。我就说一点,实际上所谓中国电视剧,是从1958年《一口菜饼子》开始的,所以真正的电视剧史就是过去的40年。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敌营十八年》1980年春节开始的,之前还有一些单本剧。我觉得简单来说,中国电视剧黄金二十年是从80年代开始万物复苏的,也可以说是进入春天的时代,电视剧是在快速地成长。我觉得从90年代一直到00年代,这20年是中国电视剧的黄金20年。2010年后,电视剧爆发式增长。那么2010年代之后,也不能说不黄金,你要说从它的产值,从它的体量,从它的数量来说,又取得了爆发式的一个增长。但是也恰恰是因为资本的大规模介入,各种热钱的进入以后,在2010年到2018年之间,我觉得资本来干扰创作的事情确实也发生的比较多。当然现在又进入了一个回调的阶段,我觉得这次就是把泡沫挤出去以后,应该是能够回归常识,回归创作规律,回到一个重新出发的起点上。
宋方金:我觉得电视剧在过去的这40年,它是中国人主要的精神食粮,当然刚才也跟星文老师说的一样,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革,原来咱们这个时代是我们创作者挑选好了食粮给读者和观众看,但是我觉得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之后,全世界的东西都涌到了观众面前,我们挑选的这些东西是被观众反挑选的。所以电视剧现在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审美挑战,它的观看方式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对这40年印象最深的,就是90年代的电视剧,90年代电视剧我认为是黄金时代。
谭飞:《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
宋方金:其实咱们现在的经典作品都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像《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围城》,还有我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就是《十六岁的花季》。
李星文:没想到方金老师有一颗少女心。
谭飞:对,中国内地比较早的那种青春偶像电视剧。
宋方金:我在初中,差不多90年的时候,特别喜欢。
李星文:你还在初中?
宋方金:我在初中。
李星文:那年我考大学。
谭飞:那时候女一号我记得叫什么非儿。
宋方金:陈非儿。
谭飞:陈非儿,对。
宋方金:还有白雪。
谭飞:现在想起来栩栩如生。
宋方金:对,实际上我后来从事电视剧创作,其实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这部戏。
谭飞:所以大家知道吗?宋老师这个严肃的外表下,藏了一颗少女的心。
宋方金:我觉得那个电视剧是有深度的,它不是大家想的单单仅是个校园剧。
李星文:那会它只要正常生产,它就是有深度的。
创作需要回归本质
"
谭飞:好像那个时候的校园偶像剧不像现在,那个时候的人是真的好看,而且是自然美,不像现在我们看的偶像剧,它加了好多那种其它的因素。
宋方金:对,我现在写电视剧的一个美学指导,就是《十六岁的花季》片头的那几句话,“如果你认为它是真的,那么我错了;如果你认为它是假的,那么你错了。”这是采撷了千千万万个中学生的真实故事,后边那句忘了,但所有的电视剧的创作都是如果你认为是真的,那么我错了。
李星文:这还真是一个基本规律。
宋方金:刚才星文老师说的资本干扰创作,其实就干扰了真和假的美学关系。
李星文:我觉得观众现在也有点干扰基本的创作规律,动不动就上来说这段剧情是不是真的,或者说我生活当中不是这样的,或者说你的三观是不对的。这从根本忽略了戏剧的一个假定性,一个介于真真假假之间的一个基本的位势。
谭飞:而且《十六岁的花季》我觉得……
李星文:真实和戏剧。
谭飞:对,所有演员就是那个年龄段,不是说我用一个成年人去演那个。后来我记得当时那几个演员,大家还说他们长大后怎么怎么样。这其实成了人的一段历史,很多观众也觉得这是他的一段历史。
李星文:刚才方金说的那个话题,我也想说一下。他觉得原先电视剧更多的是从创作者的内心出发,有强烈的感受,有生活积累,我要表达。现在就有点说是随着观众走了,观众要什么,然后我去服务,我去迎合,我去捏脚。
谭飞:我去伺候观众。
李星文:要严格说起来,我觉得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一个区别。艺术片一定是自我表达的,商业片是带有我为你服务,去满足你需求的意识的。现在的问题就是服务的这一派过多过大了,比例过高的占领了市场和占领了创作的领域,我觉得这确实是...
谭飞:星文讲的是尊重观众和讨好观众的最大区别。
宋方金:对。
谭飞:讨好观众就我试图去讨好,这就够了,尊重就是说我认为观众是有智商的,有审美能力的。所以看看当年的那些戏,它真的不叫讨好观众,而是尊重观众,所以跟观众心理是合拍的,节奏是在一起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戏,不是它照本宣科地按脚,就是伺候的角度不对,手法又不好,最终还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