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打开电视机,荧屏上一部抗战连续剧正在上演。画面一闪,明显是打过发胶的“莫西干发型”映入眼帘——这个受到当下众多青年小伙子追捧的时髦发型,竟然“穿越”到一名八路军战士的头上,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观剧的兴趣顿时烟消云散。与友人聊起这件事,竟然遭到无情的嘲讽:“眼下这种电视剧太多了,我根本不看。假!”
这一个“假”字切中当下一些影视剧粗制滥造的要害——不仅是服装、道具、化妆严重脱离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一些影视创作者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心,缺乏对观众的真诚心。因而,对影视文化内容创作也就缺少了专注和精细的工匠精神。
当下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无剧可看”。事实似乎给出了相反的答案: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全国各影视制作单位共拍摄电视剧334部14912集,积压比例达到了7成以上;去年立项备案的电视剧为46500集,摄制完成并获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量仅为1.35万集,积压剧比例也在6成以上。巨量影视作品“压库”的原因众多,但据知情者透露,创作低劣无序,“服、化、道”虚假等因素占有很大比例。
即便是在获准播出的影视作品中,被观众“吐槽”的镜头依旧比比皆是:在艰苦的敌后根据地,八路军战士身着簇新的军装,折叠痕迹赫然在目;从战火硝烟中冲杀出来的女游击队长气质优雅,皮肤光洁如雪;在武器弹药严重缺乏的年代,机枪手模仿史泰龙的“英雄范儿”弹泻如雨;一枚敌后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竟然威力无穷,将数名日本鬼子炸上了天……
据一位老八路回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根本没有“发型”的概念,都是用理发的推子贴着头皮剪短。“这种发型有很多好处,平时不用打理,洗起来也方便;近身搏斗时不会被抓住头发;头部负伤后便于包扎治疗。”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爱美的小战士战前不愿剃光头,邓小平亲自做示范的片段,正是由于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因而带给观众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影视剧创作中,人物造型是“演员身上的台词”。个性化的人物造型必须正确传达角色的年代、身份、性别、民族、职业等情景设定,要与影视剧创作整体化风格、主题相统一。如果男演员只是为了“帅气”,女演员千方百计让自己出镜“漂亮”,忽视了对“表演真实性”的追求,不仅很难获得观众的喜爱认可,也无异于戕害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曾经有一位资深制片人说,眼下影视行业仿佛进入了“寒冬”。曾几何时,随着大量热钱涌入,影视行业呈现出过度泡沫化,造成了“拍什么都有人看”的假象,以至于在浮躁的创作心态下急功近利,好作品越来越少,以至于让观众感觉“无剧可看”。这恰恰说明了没有“真、善、美”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没有“为人民创作”的真诚态度,生产再多的影视作品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当下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制作费用已经大大超过韩剧、日剧标准,但是真正赢得群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令人扼腕痛心!
在各类文化产业中,影视行业产量大、受众多、影响力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上,优秀影视作品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采取措施引导影视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正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走进新时代,广大影视工作者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殷切嘱托,只有立足生活实际,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生产出人民喜爱的作品。正如陈力导演所说:“创作态度决定艺术高度,心浮气躁只能喧嚣一时,千锤百炼才能流传后世。”
(责编:邹菁、吴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