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心人寿“保险+医疗”连落两子,另辟蹊径社区门诊能否“破冰”)
近期,爱心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心人寿”)在“保险+医疗”领域连下两棋子,与一般险企通过综合性医院介入有别的是,爱心人寿开设“爱小心门诊”,将其定位服务于社区的医疗健康管理机构。
“另辟蹊径”的爱心人寿,能否脱颖而出?对此,专家分析称,模式创新值得肯定,但目前国内分级诊疗实现程度相对有效,若无优质的医疗资源,将无法吸引足够的病患群体,此外,复制推广综合成本较高,加上数据信息获取相对有限,能否有效转化客户资源也存不定,仍需进一步观察。
痛点犹存,“保险+医疗”仍未打通
蓝鲸保险注意到,近期,爱心人寿旗下爱心云(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事实上,这也是爱心人寿“保险+医疗”布局中,落下的第二颗旗子,今年9月上旬,爱心人寿参与投资建设的医疗机构“爱小心门诊”开业,为其医疗机构布局的首次落地。
据了解,“爱小心门诊”定位为面向家庭的全方位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将结合保险业务及互联网科技,聚焦基础医疗需求最大的全科和儿科门诊”。据爱心人寿董事长张延苓介绍称,爱心人寿欲借助爱小心门诊打造服务于社区的医疗健康管理体系。
为解决保险和医疗之间的割裂状态,打通医保环节,险企亦在业务链条上多有尝试。作为传统医疗服务的支付方,险企除依托现有的公立医疗体系提供服务外,也通过尝试筹建、控股参与医疗机构等形式,进入上下游产业,以构建服务闭环。
“介入医院本身是一种投资行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对蓝鲸保险分析道,某种程度上,险企投资标的可分为金融资产和实业领域,筹建、入股医院即是后者,同时可谋取利润;其次则是跟保险业务协同,获取数据,打通商业保险对接的端口,介入健康管理领域。
事实上,这也是商业保险公司在与医疗服务体系对接中,处在次要地位,不得不主动谋求改变的一种方式。
“数据难以共享,系统不能对接,合作管理有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所副主任朱俊生总结称,这是当下保险机构与医院对接的三大难点。
行业亦有“破冰”动作。2014年,原保监会批复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人寿”)投资组建阳光融和医院,两年后,阳光融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国内首家由保险公司投资的三级大型综合医院,开启先例。
目前,已有不少险企通过该模式接入医疗产业链,举例来看,泰康保险与南京鼓楼医院共同投资设立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前海人寿开设广州前海人寿医院,西安前海人寿医院、海南万宁前海人寿医院亦在筹建之中;新华保险投资新华卓越康复医院等。
“但仅凭开设一两家医院,来实现与自身保险业务对接并不现实”,郭振华提醒称。
“险企都在积极介入‘保险+医疗’,但并未打通医疗环节”,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说道,“保险公司没有那么大财力去控股很多医院,也只是尝试性做一些试验”,其举例称,尽管阳光人寿开设首家保险系医院,但截至目前也仅存一个试点。
朱铭来进一步分析称,险企与医院对接,也存在实现对医疗费用有效管控目的,“也许个别医院有一些成绩,但是没有建立大范围控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