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不折不扣地推行“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有必要使其成为网络游戏、短视频上线运营的前置条件,未配置该系统的,不得上线运营。同时,应构建更加科学健全的“防沉迷体系”,完善相关监管和追责制度,对于敷衍塞责的平台坚决追究责任。
5月28日,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西瓜视频、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等14家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PP视频等4家网络视频平台,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统一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加上此前试点的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平台,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5月28日新华社)
据报道,早在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制方案”首次向公众发布,并于2007年7月16日投入使用。但遗憾的是,这一制度一直落实得不太好,很多网游平台和视频平台未严格执行。
众所周知,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好奇心较重,极易沉溺于某些游戏、视频,不仅耽搁学业,还可能影响健康,造成其他不良后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指望网络平台自觉推行“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严格执行。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看,这几乎无异于与虎谋皮。一般来说,青少年在游戏中投入时间越多,购买装备越多,观看视频时间越长,付费就越多,相关网络平台的收入就会越多。而“防沉迷系统”显然会缩短青少年投入网游和视频的时间,不利于相关公司“吸金”。所以也不难理解,一些网络平台在执行“防沉迷系统”时敷衍了事,以及为什么部分“防沉迷系统”可以轻易被破解。日前,中消协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被测评的50款网游产品中,强制实名游戏不足四成,且有三分之一的强制实名游戏未启用防沉迷时长提醒及强制退出机制。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权益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不能被虚置,相关保护机制更不能被架空。短视频、游戏和社交平台等,可以成为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拓展和补充,但不能失控疯长。对此,必须不折不扣地推行“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有必要使其成为网络游戏、短视频上线运营的前置条件,未配置该系统的,不得上线运营。
同时,应构建更加科学健全的“防沉迷体系”,封堵容易破解的漏洞。比如,严格落实实名制,每个身份证号仅能注册一个账号,并实现数据共享,做到游戏时间的总量限制。还应创新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技术,引入能有效判断年龄的面部识别技术,防止玩家以父母或他人身份规避限制。完善相关监管和追责制度,对于敷衍塞责的平台坚决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