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白鸥)“海南海口12岁小学生打赏游戏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广东中山小学生玩游戏,用妈妈手机买1.6万元道具”……类似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合理上网的关注,也触动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的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完善相关法规,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约为3400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呈低龄化趋势。甄贞委员了解到,沉迷手机的学生大有人在。“成年人有时都控制不了自己,更别说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了。”
甄贞委员介绍,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已通过立法的形式,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和课堂,或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许可下才能使用手机。2018年8月,我国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但我国现有的制度规范还不健全,约束力也不够强。
甄贞委员建议,规范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要坚持“刚柔并济”。所谓“刚”,即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家庭、学校、社会具有规范、管理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法定义务;教育主管部门应适时修改完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增加关于使用手机的管理规定,并赋予教育部门相应的管理、惩戒权限,确保规定真正落地。所谓“柔”,甄贞委员解释道,“对手机的管理也不能‘一刀切’,要考虑到教学用途等客观需要,通过完善相关规范,发挥移动终端在教学中的积极功能。”
“帮助孩子远离不良信息和‘电子鸦片’,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力是最关键的。”甄贞委员表示,除了学校要加强教育监管之外,家长也要以身示范,尽到监管责任,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