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科學號”回家我國首次實現深海6000米數據實時傳輸

2019-02-01 05:12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人民網青島1月31日電 (劉穎婕)“歡迎回家!”2019年1月31日,在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熱鬧非凡,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順利返航。歷時74天,航程12000余海裡,這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長的一個航次。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的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

中國制造北斗衛星 深海數據更加安全可靠

“我們自主研發的國產北斗衛星實現了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改變了以往依賴國外通信衛星的歷史,顯著提高了深海數據實時傳輸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煙台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研究員介紹,“在今年的航次中,另一項重大突破是我們融合感應耦合和水聲通信技術首次實現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數據的實時傳輸,在大洋上層實現了每100米一個溫鹽流數據的實時傳輸,在大洋中深層實現每500米一個溫鹽流數據的實時傳輸。”王凡說,“6000米深海數據北斗衛星實時通信潛標自布放以來已經安全運行了1個多月,數據回傳正常。”

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科研儀器設備研制項目、海洋大科學中心高端用戶項目、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和問海計劃項目的聯合支持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經過5年的建設,深海連續和實時觀測能力穩步提升。王凡表示,觀測網內的20套深海潛標、4套大型浮標共千余件觀測設備已經穩定獲取連續4至5年的觀測數據,不斷刷新我國觀測網獲取深海數據的最長時間記錄。

坐看手機觀測數據 自動進行分析和繪圖

航次首席科學家汪嘉寧研究員介紹:“本航次實現的6000米水深的數據實時傳輸,是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從2016年實現1000米,到2017年3000米,到今年實現6000米,我們能夠實時觀測深海的深度和密度都在逐步提高,增強了我國對於深海探測的能力以及對海洋氣候環境預報的保障。”與此同時,用手機上的APP就可以看到一小時更新一次的最新的觀測數據,數據傳輸回來后就可進行自動的分析和繪圖,還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包括海水的溫度、鹽度、壓力和流速流向。

“今年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突破!”汪嘉寧給記者透露了另一個好消息:“我們在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萬米通訊試驗,我們在那布放了一套萬米深海潛標,這個試驗已經取得了成功,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實現整個海洋裡面萬米的大深度數據實時傳輸。”據悉,在開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調查的同時,“科學號”還向東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匯區進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學多學科聯合觀測。

分享到:

(責編:劉穎婕、胡洪林)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