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院校为何独独爱上了艺考升 它到底是什么来头?

2019-01-14 21:00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图片来自:中国经济网

图片来自:中国经济网

这个问题,大概是“艺考升”事件发酵至今留下的最大悬疑。

前情提要大概尽人皆知——近日,在艺考进入校考报名阶段后,不少考生发现,一些院校指定的报名系统“艺术升”APP在近期集中出现乱码、通道爆满、持续崩溃、闪退等问题,导致考生无法报名。根据网友的反映,在艺术院校报名的关键时刻,多个高校指定的报名“艺术升”APP都始终显示“加载中”的状态,甚至有人排队两天都无法进入院校报考的页面。由于报名通道瘫痪,“70万艺考生丧失报名资格”一时间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既然揽了这个活儿、还事关举国关注的高考,却又闹出匪夷所思的错谬、还搭载着诸多VIP收费的魅影,搞得教育部都在激愤的民意面前无法淡定,这样一家横空出世却能量爆棚的商业APP,如何不叫人浮想联翩又心生狐疑?

两个问题,摆在脸上:第一,艺术高考可以吃“人血馒头”吗?据报道,“艺考升”隶属于杭州亦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商业公司。除了提供免费的艺考报名,“艺术升”已开发多项收费衍生服务,包括报名信息加速审核费用、报考服务咨询、留学咨询等。高考这种纯公共服务范畴的民生大事,让天生就有流量冲动的商业软件横插一杠,不管吃相是文雅还是野蛮,这般操作,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吗?如果艺术高考报名可以花钱“加速”,那么,以后是不是可以“花钱买VIP试卷”、“花钱买考试特权”?加价加权的商业法则,本身就是消解公平的馊主意。

第二,诸多重点艺术院校为何独独爱上了这个“艺考升”?尽管教育部说得很客气,说“个别高校自行委托第三方平台……”;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仅以美术类高校为例,集齐了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多所知名学校2019校考“唯一报名通道”的“艺考升”APP,恐怕已经很难用“个别”来定量了。一家“注册资本为266.67万元,公司参保人数45人”的商业公司,甚至曾因“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而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竟然能在短短时间内集齐中国“八大美院”及其他诸多艺术类著名高校,这大概是很多初创企业望尘莫及和无法想象的,也已僭越了公众对常理常情的基本认知。何德何能,让云集的中国重点艺术院校集体独宠这个APP?

更深层的追问是:为什么各大院校不分别组织自己的校考,而将报名通道自愿垄断在“艺术升”手中?

“艺考升”不是福利院,要赚钱当然是没错的;艺术招考走上APP之路,理论上也是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不过,这样的操作终究还是越界了,公共服务和市场供给各有各的边界。艺术招考就算要与互联网+融合,也当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公益无偿。每个环节、每个链条,禁绝任何赎买的可能。二是监管主导。艺术院校跟哪个APP合作,要把理由和流程交代清楚;任何非市场性的独占和垄断背后,都值得纪检监察悉心查核。基于以上逻辑,想问两个现实问题:第一,在“艺考升”上方的艺术院校,跟软件企业之间有没有利益纠葛?第二,这些院校清楚不清楚“艺考升”的服务能力和搭车赚钱之心?

有人说,它们让70万艺考生抓狂,却靠卖卡11天入账三四百万。这话姑且当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只是,在“艺考升”事件中受伤和受害的考生及家长,只用软件企业轻飘飘的“致歉”就可以打发了事了吗?企业何责、高校何责、监管何责,这些问题,不需要好好理清答案了吗?

“艺考升”到底是什么来头?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要靠历史勾陈,不过,艺术类考试中各种颜色的规则与江湖,也该趁着这起事件纳入法治的聚焦之下了。

于彩虹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