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上层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温度具体升高多少?未来如何变化?中美科学家给出了最新的估算:假设未来达到《巴黎协定》目标,本世纪最后20年,海洋上层将比1991—2005年平均变暖0.4℃。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科学》上。
关于海洋温度变暖,科学家们估算的结果大不相同。2013年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五期评估报告列出了5个海洋热含量变化趋势的估算。其中,最小的估值只是最大估值的一半。
中科院大气所成里京联合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同行,在论文中说,海洋变暖多少的争议源于过去海洋观测数据质量不精和数量不足。虽然2005年后科学家在海洋中布放了一些新仪器,得到了较好的全球海洋热含量估计,但却无法穿越观测2005年前的海洋状况。
大气所团队经过多年研究,于2017年对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做出了新的估计。同时,日本气象厅、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也提出了更新的或改进的方法对海洋热含量变化进行估算。这些新的方法显示出了非常一致的、自1955年以来的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升趋势。
中美专家指出,目前主流的气候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历史海洋变暖:1970—2010年间,海洋上层2000米变暖速率为0.39瓦特/平方米,与最新的观测几乎一致。根据模型预估,假设未来不施行任何气候政策,本世纪最后20年,整个上层2000米海洋将平均变暖0.78℃(相对于1991—2005年的平均状态),这是过去60年海洋变暖总量的6倍!假设未来接近或达到《巴黎协定》目标,本世纪最后20年海洋上层2000米也将平均变暖0.4℃。(李大庆)
(责编:刘婧婷、袁勃)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
推荐阅读
中国航天:星舞九天“一线牵”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人类对浩渺无垠的宇宙充满好奇。随着现代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能力日渐增强。中国嫦娥四号在奔月旅途中,将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讲述地球近邻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故事。 【详细】
中国人来到了太空11月上旬的珠海航展期间,首次对外公开亮相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展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他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征,去探索太空。当指挥员倒计时口令传来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向祖国和人民敬了个庄严的军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