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一代科学家有责任让国家成为一个科技强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么去做,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质朴的话语,打动了现场聆听报告的500余名师生。
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的“改革先锋进校园”安徽专场活动1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改革先锋”潘建伟向师生们讲述了自己在量子领域的创新历程,激励广大青年要不负时代,尽自己努力做好科技创新。
作为一名70后,出生于浙江东阳的潘建伟,打小成绩并不理想,尤其语文和外语成绩,至今回想起来,仍是他数落调侃自己的短板。
潘建伟29岁时,论文就被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之一,35岁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紧接着42岁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2017年12月,入选《自然》年度国际十大科学人物。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潘建伟提到最多的就是科学研究要开放交流。在报告会中,他将自己的求学之路娓娓道来,从只想读个中专,到开始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从外出求学到走到科学前沿,科学报国、勇于创新和尽责坚守是潘建伟不断强调的,也是他对年轻一代学子的寄语。
回想起当年,潘建伟开始接触物理还要从自己的一个小小经历说起。“初二开始学物理,当时觉得物理比语文和英语容易太多。夏天躺在父亲工作的楼顶看天空数星星,物理课本就像电影一样一页页被放出来,当时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就这样,潘建伟开启了自己的科学之路。
量子信息技术,目前有些技术已经走向实用,比如北斗导航,就是利用量子技术来构建精密的钟,再加上一些相对论的校准,让导航变得更加精确。
量子通信通过量子保密手段,可以在两两用户之间,提供一种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分发方式,这在日常的打电话、网上银行以及驾驶远程操控等诸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简单来说,量子技术让我们更安全地通信、更精准地测量、更超级地计算。”言简意赅的话语里,是潘建伟数十年在量子领域沉淀的科学成果。
2016年,由潘建伟带领科研团队主持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完成了量子通信的一大飞跃,潘建伟也被人们誉为“量子之父”。
谈及这些成绩,潘建伟认为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大胆的想象力,敢于创新。“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有很大勇气去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这是科技创新所要具备的。”潘建伟如是说。
在潘建伟看来,科技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老一辈科学家通过他们的努力已经为我们国家的国防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新一代科学家,要通过科技创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去竭尽全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当天下午,整场报告会持续近两个小时,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的50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聆听了报告,深受感动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