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电脑前小小的屏幕,鼠标点一点,就可以浏览一幅又一幅地图,查看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行动轨迹,显示成千上万条数据,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地图,这就是哈佛大学与浙江大学共建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给读者带来的惊喜。
“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负责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永明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平台自2018年3月19日正式上线以来,已发布了300余幅数据地图、40余万条数据。
记者看到,平台发布的数据地图涉及地学、农学、健康、环境、交通、气候气象及人文等各个领域。如健康类有“杭州传染病时空分布”等,食品安全类有“食品谣言分布图”等,农学类有“浙江蚕桑丝织谚语分布图”等,环境类有“PM2.5浓度检测”等,气候气象类有“竺可桢行迹图”等,经济与金融方面有“晚清浙江人口增长率”等,地学类有“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等。
“目前平台上更多的是人文领域的地图,如群体性人物分布数据,包括《全宋文》《全元文》《全元诗》《全金元词》《列朝诗集小传》中诗文作者的分布;物群分布数据主要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浙江集部著述总目、清代各省集部著述的地理分布(江西、江苏、湖南、广东、安徽、四川等)、《续修四库全书》子目(经、史、集)定位查询。”徐永明说,此外还有个体性数据,如陆机、张说、陈子昂、王勃、王维、白行简等。
“这是活化利用地方志的好例子。‘学术地图发布平台’通过海量中国文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的结合,展开数据库建设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力求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史地理信息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它不仅推进了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数据库的建设与大数据的整合,在提高平台数据资源的自主性以及掌握相关研究的国内话语权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方志专家张英聘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说:“在过去的短短几年中,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字人文技术在各类型传统文献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已普遍运用到人文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中,如哈佛大学的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BDB(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和WORLDMAP(世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以及荷兰大学的文本标识系统(MARKUS),都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浙江大学大数据与学术地图创新团队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合作开发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就是国内方面的先行者。”
“‘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学者有了自己的地理信息发布平台,不必到国外的地图发布平台发布研究成果;为加快大数据的建设和分析提供了可能,可以大大提高中国学者在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尤其是数字人文方面的话语权,避免出现‘数据在中国、数据库在国外’的现象;平台上的大数据及可视化效果可以为文化普及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范式,比如,中小学生可通过平台了解科学家、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利用文本和视频资源学习经典诗歌、戏曲、文博等,这种结合地理信息呈现的学习方式一定会带来时空交互印证的代入感;平台所形成的大数据,还可为未来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及社会服务提供重要的参考。”徐永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