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跨年晚會收視率造假引影視業“誠信危機”

2019-01-08 23:04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原標題:引影視業“誠信危機”

  新年伊始,由兩家衛視引發的跨年晚會收視率冠軍爭議,以第三方某網絡版權方道歉畫上句號。根據該聲明,由於版權方希望提高網絡播放量,故而採用了“跳屏”“強制換台”等不同尋常的操作。

  事情看似翻篇,但予業界的警醒、思考卻不該就此終結。不如多問一句為什麼。為什麼跨年晚會收視率榜單甫一公布,就有網友質疑?為什麼用戶在收看時一出現異動,大家就會主動聯想到“偷收視率”上面去?為什麼涉事方發布聲明后,被許多網友“呵呵”?

  這情形已不能怪網民過度敏感了。從2010年有媒體披露收視樣本數據被污染的細節,到2012年某影視版權有限公司董事長整理出十余頁証據曝光收視存在的問題,到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再到去年知名導演發公開信實名舉報某衛視暗示他購買收視率……網友圍觀了一次次“事故”,它們讓觀眾看到:並非所有頻道的境況都那般花好月圓,收視流量的硬指數,在觀眾面前不再硬了。

  影視作品在網絡上的風評出現誠信危機,最終傷害的是影視藝術創作本體。前些年大量熱錢涌入行業,催生了“流量明星+大IP”的爆款公式。不少時候,隻消兩個流量明星的名字外加一個具有粉絲基礎的IP底本,片方就敢夸海口、打包票賺錢。而劇情、演技之類,被擠兌到了雕琢的邊緣地帶。這些隻憑幾張明星臉和大IP就賣出好價錢的影視產品,一旦揭面,千瘡百孔——劇本是套路的、注水的,演員表演是“摳圖的”“面癱的”。當這些產品一次次在觀眾審美面前敗下陣來,真誠創作的呼聲早已不絕於耳。

  再看評價。這兩年,關於網絡評論的爭議日益突出。網上的如潮贊美可能是“數據維護”所得﹔同理,網上的惡評也可能是競爭對手雇佣“水軍”所為。

  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這樣的循環——浮夸的“流量數”綁架了平台方購買作品,一些播出平台的購劇傾向也縱容了收視對賭協議,為保証“流量明星流量不貶值”,一篇篇失去藝術公正的文章被推送出來,本該堅守的藝術創作敗給了以炒作代替創作的亂象。讓業內人士擔憂的是,鑒於前幾年仍有許多影視作品積壓未播出,2019年,觀眾還可能與不合格的作品相逢。

  要修補“誠信危機”絕非朝夕之功,而是一場從創作到播出、從數據到評價的綜合治理持久戰。好在,時下影視界依靠政策干預等手段,已對各種亂象提出整治,業內已形成共識:良好的口碑隻有優質內容才能真正維護,影視產業有望迎來清明的世界。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