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霖正在修补一个陶瓷花盆)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流传一千多年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艺人用像订书针一样的金属“锔子”,把打碎的瓷器修复如初。在许多老一代宁波人记忆中,至少还保留着锔瓷匠挑着担子走街穿巷“修缸补瓮、锔瓷钉碗”的场景。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在街头已很难见到这些老艺人的身影了。
然而,在宁波鼓楼市集的一长溜摊位中,有一个修复破碎陶瓷器皿的摊位常常引起人们的注目:一位年轻的摊主捧着破裂的茶壶、酒盅等瓷器在修修补补。
这位年轻的锔瓷艺人名叫陈霖,出生于1982年,福建漳平人,2002就来到宁波创业。目前,他与妻子在古林镇经营着一家茶叶店。陈霖说,他爷爷早年是一位锔瓷匠人。他至今还记得五六岁时跟着爷爷走村下乡、摆摊卖艺的场景。当时他所在的整个县城也就两名锔瓷艺人,故爷爷的这门手艺在当时还是蛮吃香的。
(破碎的陶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人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对打碎几个碗啊盆啊的已不在乎了,自然也不会去想着去修修补补了。陈霖的爷爷也就在那时候“失业”了,因为赚不了钱,爷爷自然也没把手艺传给他的父亲。陈霖自己也没想到时隔30多年他还会拿起爷爷用过的金钢钻,重新拾起锔瓷这门冷落了几十年的老手艺。
“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五六年前,有个常来我店里买茶叶的老顾客拿着一把不小心打碎了的茶壶,问我是否知道哪儿能修?”陈霖脑子里突然闪过一念头:“爷爷以前不就是锔瓷的高手吗?”于是他接下了这个破茶壶,答应顾客回老家时让他爷爷修修看。
(修复如初的陶瓷花盆底部)
无奈爷爷已年近九旬,眼睛老花了,手也使不上劲了,再做锔瓷活儿已力不从心了。看着爷爷失落的眼神,陈霖心里一动:“爷爷,我要向你学锔瓷吧!”爷爷一听,自然很高兴孙子能传承他的衣钵。于是,爷爷在屋里找出那个落满尘灰的锔瓷工具箱,开始教陈霖锔瓷怎么使用那些工具,然后手把手地教他一步一步把破碎的茶壶复原。等到那位顾客看到碎成几瓣的茶壶身上只是多了几个锃亮、细密的钉子,却又能重新冲水泡茶,不禁喜出望外,连声赞叹锔瓷手艺的神奇。
陈霖自此发现了锔瓷的乐趣,喜欢上了这项非遗技艺。白天他帮妻子照应着茶叶店的生意,晚上就坐在在台灯下钻研、习练锔瓷技艺。久而久之,陈锔瓷技艺的名气在朋友、顾客圈中传开了。
陈霖介绍、演示了锔瓷的过程。他说,锔瓷的工序主要有以下几步:第一步是捧瓷,先找出瓷器破碎的纹路,然后把碎瓷片按器物的原型拼接在瓷器上,然而用绳或布条纵横交错地捆绑固定瓷器;第二步是定位,就是在破损的瓷器上确定打锔钉的位置,并做好标志;第三步就是打孔,即用金钢钻在瓷器上钻出一个个打锔钉的脚孔;第四步就是上钉,用事先剪好的金属锔钉打进一个个脚孔。最后一步就是用鸡蛋清拌过的石灰粉进行补漏,使碎缝贴合得更加紧密,防止水渗漏。
这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其实蕴含着许多门道。比如,定位的位置标在何处就有许多窍门,既要保证各锔钉在瓷器上受力均匀,又要根据器物的造型、装饰的花纹尽量避免钉子给器物“破相”,也就是说在保证实用功能修复的基础上,又要巧妙地弥补破损带给瓷器外观上的伤害。比如一个瓷瓶上有个人物、花朵,碎缝又刚好穿过这些部位,那要尽可能地避开在脸上、花朵上打钉,这就需要锔瓷匠在锔钉受力度与瓷器美观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少让人看上去,这个瓷器上的钉子不显得刺眼、突兀。”陈霖说,这些都是他在爷爷的指点下通过日积月累的揣磨、修炼悟出来的经验和窍门。
在陈霖的爷爷那个时代,锔瓷匠大多修补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的碗、盆、壶、缸等,故顾客对锔瓷工艺的要求是只要修复的那件器具做到滴水不漏就行了,但是现在人们来找锔瓷艺人已不是来修补日常生活所用的瓶瓶罐罐了。拿过来的碎品要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要么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器物。陈霖说,艺无止境,要让残缺的瓷器不但修复如新,而且还要做到不损伤器物的视觉美观度甚至还要比原先的更有韵味,一个锔瓷艺人要具备这样的功底没有四五年的修炼是不可能的。“锔瓷这门技艺精细复杂,不可能速成,故干这一行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心浮气躁的人绝对做不了这一行。”陈霖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掌握这门技术。有时他锔一个破茶杯要反反复复修好几次才能达到滴水不漏的效果,经常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