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张军(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童建明(右)介绍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题:顺应人民期待 维护公平正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综述
新华社记者陈菲
时光步入2019。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新年首场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面对中外媒体宣布了最高检的重要改革举措——重新组建十个检察厅,刑事办案机构实行捕诉一体新办案机制。地方各级检察机关也将对应作出调整。
这不只是一次机构的重设,而是最高检着力提升法律监督能力、提高办案质量效率、推进专业化建设的重塑性变革。
顺应人民期待,维护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起社会正能量。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为当事人办理立案登记(2015年5月4日摄)。2015年,人民法院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困扰群众多年的“立案难”从此化为“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全方位深层次构建司法体制改革新格局
2018年11月,家住河北省行唐县的齐长军律师在家里登录河北法院网,向石家庄铁路运输法院提交了网上立案申请。法院立即审核通过,并短信推送了交纳诉讼费链接,立案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而在以前,他需要到石家庄市去申请立案,往返奔波就得半天。
这得益于法院由立案审查变立案登记,目前石家庄铁路运输法院95%的案件当场立案,网上立案率达到了76%,当事人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立案和交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是对司法体制改革历史性成就的集中诠释。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破除“审者不判、判者不审”顽疾,员额制改革让全国法官检察官重新“洗牌”,12万多名法官、9万多名检察官遴选入额,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充分激发了广大法官检察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告状难”问题也在成为历史。从2015年5月1日起,人民法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目前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在辽宁沈阳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这是聂树斌母亲张焕枝在听取判决结果。新华社发(最高人民法院供图)
出台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纠正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一批重大冤错案,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破冰前行。改革律师制度,规范公安机关执法,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的底线……回望过去五年,改革举措一环扣一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
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方位深层次的司法体制改革新格局,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完备的体制机制保障。
工作人员在浙江余姚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车辆管理所操作车辆购置税远程征收管理系统(2018年6月27日摄)。 公安部2018年6月28日公布简捷快办、网上通办、就近可办等20项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新措施。9月1日起,20项新举措全面启动推行。新华社记者 余俊杰 摄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补换领驾驶证等业务凭本人身份证明一证即办;推进与法院、保险机构数据信息共享,推动实现车损事故网上定损理赔……2018年9月1日,公安部推出的20项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举措落地实行,为百姓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环境。
“要统筹推进公安改革、国家安全机关改革、司法行政改革,提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政法机关着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贴心的服务。
——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推动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解决好异地诉讼难等问题。
——统筹推进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工作,健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精细的法律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