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政府博客上发表文章称,香港政府没有计划放松房地产管制措施,但有意愿为有能力购房但首付不足的市民寻求解决方案。
陈茂波同时表示,香港财政司将审慎从事,不宜订出硬性时限或指标,而是综合考虑四项因素,通过持续动态评估来寻求合适的推出政策的时机:
1. 楼价下跌的幅度与速度,包括同区一手楼与二手楼之间的楼价差距变化;
2. 成交量,包括一手楼及二手楼市的销情;
3. 未来住宅楼宇的供应量,当中包括落成量、发展商手头可随时开售单位的数量,以及短中期的潜在供应量;
4. 整体经济情况与展望,除了看本港经济及就业情况、利率走势及市场资金量,还须注意外围经济环境。
在此前的日子里,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曾走过近15年的牛市。背后的主要推手除了供不应求之外,还有海外及中国内地看好香港楼市的资金大量涌入的作用。
为化解此问题,香港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政策来抑制楼市过热。
额外印花税(SSD)的目标是遏抑短期炒卖,因此对买入物业不足三年便沽出的人士,按持货时间长短加征额外的印花税,目的是大幅增加短期买卖物业的交易成本;
双倍印花税(DSD)的目标则是为遏抑买楼的投资需求,已持有物业的人士,再买入物业的从价印花税便倍增;
买家印花税(BSD)的目标是遏抑来自境外人士的买楼意欲,因此是向非香港永久居民买家(包括公司买家)征收。
可以说,「买家印花税」(BSD)及「双倍印花税」(DSD)均是希望优先让本港未拥有物业的市民,能有较大的置业机会。
随后,由于政策收紧的作用,香港楼市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降温。据彭博社援引中原物业代理有限公司数据显示,自今年8月以来,香港房价指数出现了连续13周的下跌,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长的连跌纪录。
华尔街见闻也曾在文章中提到,香港特区政府土地注册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住宅销售自11月遭遇腰斩之后,12月销售量再度暴跌,全港住宅销售总额仅为241亿港元,而去年同期为520亿港元,同比下降53.7%。大部分系居民对较高借贷成本和迫在眉睫的空置税的担忧,以及内地买家的退出所致。